“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一切法无我”,这句话实际上是佛陀为我们阐述了宇宙一切万法都是无我的,这个在小乘的三法印中也有提到:诸法无我。一切法都没有一个我,所以在禅宗里要参一个“我是谁”,父母未生前那个是谁啊?能念佛的是谁啊?这都是在问“谁是我、我是谁”的问题,他就是让你寻找那个我到底是什么,各宗、各个法门有不同的寻找方法。唯识学用什么来认定、来证明我是谁,怎么显示最后他是无我的,他就用了先分析一切法,通过分析一切法都是虚妄的,都是不可得的,然后来证明原来都是无我的,这是唯识学的方法。禅宗有禅宗的方法,他是用参禅的方法来证明这个我是找不到的,从而显证一切法无我。我们来看,唯识学是怎么通过显证一切法是虚妄的。
“何等一切法?”他前面不是引用了一切法无我,什么是一切法啊?你说一切法是无我的,那么什么是一切法呢?
又“云何为无我?”分层、分步来给我们显证,前面是提出一个命题,“一切法无我”这是命题,其实他这是用了因明的手法,因明就是首先提出命题来,命题提出来之后你就要证明它,得列出你的证据来证明它,也可以用反证法,如果你能够举出一种他是有我的,那你这个命题就被推翻了,就不成立的。
下面分层来说明就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一切法?第二个:为什么是无我的?这两个问题了。先说第一个问题。“一切法者,略有五种。”就是宇宙间一切万法,从简略的角度讲它分五种。这个地方唯识学就把宇宙间的一切万法分了五大类,一类就是心法,就是所谓的八识心王。二者心所有法。心所有法就是指的由这八识心王它所衍生出来的作用,有51种,就是有51种心理活动。因为心理活动是很多的,那么就把它进行分类。
《瑜伽师地论》他把宇宙万法分成660种,这660种我们学习起来是很难的,也记不住,很难记的,反正我是记不住的。190多种也蛮困难的,他们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把它简略成100种。其实宇宙万法它何止是660种啊,其实不止660种,佛陀不讲过吗?八万四千种。它何止八万四千种啊,对吧,它其实是无量无边的多。宇宙万物无量无边,所以说进行分类说明,分类认识它是最好的方法。
比如中国有五行学说,它把宇宙万物分为五类,哪五类?木火土金水。比如跟木相关的我们这个肝,肝胆就归于木,春天归于木,这一类的跟它相关的都归于木,方便认识了,方便学习了。还有我们中国的八卦,它也是一种分类的方法,把宇宙万物归为八类。比如天它归到哪一类呢?天就归乾,阴阳的阳把它归属于乾类,男女的男归属于乾类,我们这个头归属于乾类,所以这就是为了认识事物的方便,他这里就是一种归纳。在唯识学里面,由这个八识心王衍生出的种种心理活动就分成了51种,分类了就是51种,不分类就是八万四千多,就是无量多。大家想一下,我们每天的起心动念,种种的心理活动多不多?你数的过来吗?可能没有人数过,好象是没有人数过,我从小到大也没数过,其实很多次也想数,但从来都没坚持完过,因为多的数不清了,别数了。我们每天的心理活动是很多很多的,我刚才给大家举例子五行、八卦,中医又把它分成七情,七情又是一种归类,归纳认识的一种方法。
“三者色法,”十一种。前面这个心法、心所有法都是属于心法的,这个色法就归属于与心法相对应的色法,心法就指的心理活动,这个色法就属于物质类的,心法就属于精神类的,精神活动。有滞碍,比如象山川草木,这些房子,日月星辰这些都是属于色法,包括这个身体它也属于色法,那么色法由什么组成的呢?古印度就给它一个分类叫“四大”,地水火风,这是古印度对世间万物的一个分类。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中国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以每个民族对宇宙万物的归纳认识是不一样的。但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归纳认识,它有11种。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 心不相应行是啥意思呢?相应就是一一对应的意思,那么不相应,就是它不对应,跟心不对应,就是说我们在具体分类的时候,有些事物不好跟它分类,你把它归到心法好象不是很确切,把它归到心所有法好象也很勉强,把它归到色法也是勉强,怎么办呢?所以又给它单独设了一类叫“心不相应行法”。这个又分了二十四种,这二十四种把它归到心法不合适,归到心所有法也不合适,归到色法也不合适,所以就单独进行归纳分类,设了一类叫“心不相应行法”。
“五者无为法者”因为法分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都分完了,剩下的就是无为法。
这是讲的五种分类,下面这个解释就是他为什么会这么分类,“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这一句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分类,这么分类的原因。
一切最胜故,这一句是说明的心法,心法不是分八种吗?所谓的八识心王,他为什么叫心王呢?就是说宇宙一切万法,心为主,所以说心王,王是比喻他是核心,他的力量最大,就是唯心最大,所以唯识学强调“万法唯识,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这些说法都是在说明心是万法之主,当然就是万法之王,就是比喻他是君王,那么有几种?有八种,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八种,这八种一切万法当中最殊胜的,力量最大的,它是最核心的,所以说一切唯心造。我们说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这个,这么听起来就是一句话,一个理论,一个知识,这个东西是我们要去体验的,你要去体验,你要去实证。你说这个万法都是唯心所造,都是我们心生的,是不是啊?如果你不去证明它,它就隔了一层,它就很空洞,这个需要你慢慢通过做功夫,你慢慢去体会它,等哪一天你体会到了,就很亲切了,原来真是这样的,真的一切万法都是虚妄的,都是唯心所生的。所以“一切最胜故”就是来说明心法的,万法之主。《六祖坛经》讲的,一切万法都是依于法生而得建立,他这个说法其实是相通的。《楞严经》上也讲,一切万法都是妙明心中所现物。这些说法其实都是相通的,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角度不一样。
第二句,“与此相应故。”这说的是二者心所有法,就解释心所有法的,为什么他会把心所有法作为一种分纳、归类呢?与此相应故,与谁相应故?那个“此”是指谁?心法,心法相应的。因为这个心所有法是与心法相对应的,都是由他这个法而衍生出来的,更加细的心理活动,心法是大的心理活动,比如说所有人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个心所有法衍生出来的,由心而起的,没有心就没有这些心所有法,所以“与此相应故”。因为与心法相应,就产生种种的心理活动。他又分了五十一种,五十一种当中又有分类。
“二所现影故”这句就是解释色法的。色法它是有滞碍的,它是物质的,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探测的。比如象无线电波它能探测,发射台发射信号是我们可以接收的,手机可以接收信息,它通过卫星发射可以接收,它是那种波段可以接收。这都属于色法。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些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可以探测。包括声波、光波这都属于色法。色法叫“二所现影故”。哪二所啊?就是心法、心所有法所映现的。它分为十一种。比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它就是要根尘相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对六尘,根也属于色法,因为它有根又分两种:一是指浮尘根;一个就分胜义根。
简单解释,根分两种:一个是粗的,一个是细的。粗的比如象我们这个器官,眼睛,耳朵。细的就是它的功能、作用。六根它就有六根之性,六根它所具有的功能、作用,就是见闻嗅尝觉知,我们的眼睛就有看东西的功能叫见,耳根就有听东西的功能,就是闻。这就是六根之性,六根的功能。那么这个功能、这个作用它是细的色法,这叫胜义根。刚才说那个粗的叫浮尘根。所以叫“二所现影故”。现影啥意思?就是他不显现。看我们这个灯,我们的眼根对这个灯,然后就产生眼识,第六识马上就跟进,眼识跟第六意识是密切相连的,马上就产生一个分别,五俱意识嘛,哦,这是灯,它发出光,这叫二所现影故,这个现就是显现,这个影就是映像。因为根尘相对它就显现一个映像,然后你就给它一个概念,灯,灯光。这是张三,那是李四。这个是花,那个是蒲团。它就显现一个映像,然后你就会根据这些映像去认识它,去分析它,然后给它判断。这就叫二所现影故。其实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这里面就牵扯到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就是色法,下面受想行识就属于心法,受就属于六根对六尘,严格地说应该属于前五根对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因为一相对之后,是不是就产生一个感受,比如说,我们喝这个茶,你很口渴,喝杯茶,是不是就有种感受,真好喝,你觉得真好喝,是不是就有种感受,这叫乐受。这个茶这么苦啊,这是苦受。他就给你一种苦乐的感受,这个就是受蕴,所以这个受就是讲的五根对五尘,然后产生的感受,这前五识。
大家注意:这个前五识它只是一个初步的分别,那个识就是分别,这时候是很粗浅的一个分别,是很模糊的一个分别。它就是给你一个受,就是很简单的一种受,,啪(师父拍打自己的手)是一个痛,但是第六识它是跟前五识密切相连的,几乎是分不开的,所以当五根对五尘,产生前五识的时候,打一下,痛,马上第六识就跟进了,就由这个受蕴进入想蕴了,想就是到了第六识了,想蕴它就会密切跟进,帮你浮想联翩,帮你做很多的分析,就开始想前想后,思前思后,辗转反侧,一直到了快天明,还没睡着呢,这就是想蕴。所以这个想就是浮想联翩的想,快天亮了还没想好,不得已,非要想好不可,得想办法让他想好啊,于是就进入第七识行蕴,你得想办法进行归纳分析啊,前面已经胡思乱想半天了,现在就要想办法归纳分析,就进入了归纳分析,归纳演绎,由浮想联翩进入了演绎归纳,由原先的胡思乱想进入了系统的分析归类,这就进入了行蕴,进入第七识。因为第七识是执我识,现在等你下判断了,你在想啊想啊,拿不定主意,但是你最终还是需要我判断嘛,下面的员工在等你啊,等老板签字了,你在想到底签不签,思前思后,这个就属于想蕴,因为天亮之后就要上班,上班就要签字,所以你上班就得作出决定,就要进入行蕴,因为你想半天也没用,还是要第七识这个我来决定,你不可能让员工决定,你是老板,我来决定,所以你就要找出一些办法来,行蕴,归纳分析,因为你想半天没有用,对我有利的是什么,不利的是什么,分析好了,即使你不愿意下决定也要下决定,然后最后就抓个阄,菩萨啊,帮我做个决定吧,这也是一个办法,有的去抓阄,有的去算命,看到底成不成,这都是办法。然后由第七识行蕴进入识蕴,所以最后就这么定了,就这样,就是识蕴,就第八识,第八识就作最后的决断,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事物的一个心理活动,有些心理活动比较简单,有些活动就要复杂,涉及到拿不准的,可能很长时间都拿不定主意,简单的事情就不需要那么复杂。比如说你去买菜,看见什么就买什么,不需要那么多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果说到底买啥啊,就在那逛逛逛,超市逛完了还没想到买什么,这就复杂了。所以复杂的事情每一项的心理活动都有,色受想行识都有,简单的就没有。这个就叫“二所现影故”,这个就属于色法。你最后落款、签字,二所现影故,签字。签合同也是,签字,盖章。
“三位差别故”就指的心不相应行法。三位差别就指的前面那三种: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一般的解释就是心不相应行是在心法、心所有法、色法这三种之外的,叫分外假立,这个解释也是很别扭,别那么解释,通俗易懂的讲就是把宇宙万法分为,这个属于心法,这个属于心所有法,这个属于色法,就一一这么归类,这一部分法是归到心法去,一共八种,分完了。心所有法51种,分完了。色法十一种,分完了。发现分完了没有啊?没分完,怎么还有一部分法没分完呢?那怎么办呢?就研究,把它分到心法去吧,分了半天好象不合适。就象一个单位设部门一样,一个单位设了很多部门,这个部那个部,然后你一研究,我们这个单位所有的工作范围,是不是都能把它分到这几个部门里去,如果分完了,就不用再设部门了,如果没分完,是不是要考虑还要设部门,有些工作分到哪个部门合适呢?现在为什么好多部门扯皮啊?这好象不归他归,那好象也不归他管,来回踢皮球。那么这个分类也牵扯这些问题,把它归到心法呢好象不合适,归到心所有法好象也不合适,归到色法呢沾点边,好象又不怎么沾边,就这么来的,那怎么办呢?最后就是再把它设一个部门,再给它列一个类,就是跟心法也不相应的,跟心所有法也不相应的,跟色法也不相应的,三位差别嘛,有差别就是它不同类,不能归一类,所以就把它归为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跟前面的三位都有差别,不能把它分过去,如果把二十四种都分过去之后,就不需要这个分类了,就不需要二十四种了,因为它分不下去,都不合适,所以单独分类。叫心不相应行法,一共是二十四种。
“四所显示故”这个就是指的五者无为法。前面的四种都归于有为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这四种都叫有为法。因为一切万法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有为法,一种就是无为法。前面这四种这么分类是为了通过无为法把它显示出来,怎么显示啊?这个是有为法,这个就是无为法啦,是不是这样,是吗?对吧?不对!这是水,那是波,把它分出来这是水,那是波,能行吧,行不行,不行。水和波怎么分,把属于水的那部分拿出来,把属于波的那部分拿出来,行不行?不行,很荒唐。
实际上他是通过分析这四种有为法,这里面就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是遍计所执的,迁除,直接把它排除掉了,因为它既然是遍计所执的,直接把它排除掉了,什么叫遍计所执呢?举个例子,我们这个身体,你通过分析四大,因为他是四大和合才有的,四大不合就没有了,他是属于四大假合的,你通过分析最后就了解,他是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一个我,也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我,发现这个我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因为不知道啊,我们愚昧啊,我们颠倒妄想啊,那么就虚妄地认为我是实在的,因为我们虚妄地认为我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就受那么多苦啊,为了这个身体,我们造很多业,做了很多无用功,这个就属于虚妄的遍计所执。你认识到之后怎么办?你就别做那些无用功啦,以前为了养护这个身体,保养这个身体,向外求,依靠药物,依靠保健品,你发现这些东西它没多大用,好,你内求,你把那外求的心不就去掉了吗,当你认识到遍计所执性它是虚妄的时候,你把它放弃掉。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象晚上你走路,哇,前面有一条蛇在路中间,你吓的不得了,嗷嗷叫,这时候过来一个拿手电筒的,然后一照,发现它不动,是啥?绳子。你是不是虚惊一场,它是绳子不是蛇,但是刚开始你是不是认为是真的,吓得不得了,吓得心惊乱跳,我们好多生活当中是这样,这个就叫遍计所执。把本来虚妄的东西认为是真的,象这一部分怎么办,直接把它排除掉,直接把它驱除掉,认识到就可以了,认识到之后把它驱除掉。对依他起性,你要认识到一切万法依于唯识而得建立,这叫唯识无境,识外无境。在八识以外没有外境,一切外境都是依于唯识而建立的,这是依他起性。所以这个也是需要我们去认识它、去分析它。这就要转化我们的认识,去提高我们的认识,你要慢慢地学会用心,减少用脑,因为你学会用心之后,才会慢慢地减少这些分别,减少这些纠缠,慢慢认识到,哦,这些东西都是唯识的,慢慢地用心,慢慢地追追追,你就追到根上,做这个唯识的观照。
在《唯识学》里面是分了五层唯识。就是说它大体是这样的,通过这种不断地观照,不断地分析,最后你就能确立唯识无境,当你确立唯识无境的时候,你就进了很大一步了,心外无境嘛,境外无识,到这一步那就进步了,实际上就到哪一步了?追到根上来了,到了观世音菩萨耳根圆能章上讲的“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到这一步了,追到根了,追到一念不生了,就追到“奢摩他”了,就是止的境界,到了止的境界然后你再往前一步,“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这一步就是初证人空,就证人我我了,这样一步步的,到这一步就可以“转识成智”了,你转了一层智,就是“四所显示故”,无为法就显现了,一显现你才知道,并不是在有为法之外有一个无为法,也不是无为法之外有一个有为法,这两者其实并不是对立的存在,
大家注意,就象水和波一样,水和波不是对立的存在,它是没法分的,我们说一个有为法,说一个无为法只是语言的一个说明,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要认识它,所以一切语言都是为了认识它的方便,你不要死执这个文字,用有为法来显现无为法,因为无为法更好地运用有为法。
所以《道德经》上讲的很清楚了,“无为,有为不为”,“为道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之后无为无不为”。我们用有为法来证彻无为法,证彻之后,一切法都是虚妄的,正是因为虚妄的,你才更好地运用有为法去做事情,因为你没有执着了嘛,做事情不更好了吗,更自在了吗,为什么我们不自在,就是我们有执着,所以它叫“四所显示故”就是通过有为法来显示无为法,慢慢地我们把这些有为法都去认识它,认识它是虚妄的,都是不可得的,都是归于空性,当下就是无为法了,你说一个无为法只是一个概念嘛,它只是一个概念,你给它一个名称嘛,要不然我们就不认识它。
举个例子,众生有生死,那么佛就说,不要怕,我这里有涅槃法,当你证到涅槃的时候还有生死吗?是不是就没有了吧,没有生死还有没有涅槃啊?肯定就没有了,所以也无生死,也无涅槃,他说一个生死、涅槃,只是一个方便说法,让你去认识它,这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方便、一个方法,这里也是这样的,用有为法来显示无为法,当显示无为法的时候,也没有有为法,也没有无为法,既然没有,那不方便要用它,而且是更好地用,所以佛度化众生就是无量的方便,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执着,他不执着于有为法,也不执着于无为法,无量的方便。我们就不行,我们就一个方便也没有,为什么呢?我们太执着了,越执着你的方便就越少。
“如是次第”它分5种就是这么次第来分类的。
明月子2018年6月18日于乐至圆通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