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白鹿原》看国学的传承和发展

来源:二三娱乐

(一)

《白鹿原》很厚,一周看完确实很有难度。但是这本小说还是非常吸引人,有令人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于是周末在家看了整整一天。小说最终在鹿子霖的凄惨离世中结束。至此,在渭河平原上,在一个封建政权被推翻,一个新政权被建立的时代大背景下,白鹿原上两个家族经历的世事变迁,爱恨情仇,纷纷扰扰终于落下了帷幕。

《白鹿原》这本小说的内涵及其丰富。第一、它描写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清朝政府被推翻,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的新思潮吹遍了古城西安及渭河平原的每个角落,国共两党由合作到内战,军阀乱战,白朗起义,再到日本入侵,以及抗战胜利,共产党最终击败国民党成立新的人民政权。在这么动荡的一个时代,家族的恩怨情仇和民族大义国恨家仇互相交织。作者以一个贫苦大众的视角,不带政治色彩的眼光去看待政权的更迭,更多了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

同时小说也描写了那个贫穷落的年代,生命如蝼蚁一般的现状。从白嘉轩前六房女子的死亡,到七房妻子仙草生过的三男一女全都没有度过四六厄运,最后被埋在牛圈的一个拐角,化成粪土。在白赵氏一句淡淡的“注定不是阳世的人”口中说出,更显出了人命贱如野草的触目惊心。

第二、小说极富地方特色,它立足渭河平原,描写了陕西的地貌风情,还有窑洞,门台,等建筑特点以及当地的饮食文化,特别是对红白喜事的操办,以及求雨,祭祖等大型宗族仪式活动的细节描述,无不体现了陕西的风俗人情和地貌特征。特别是小说中的语言是带着明显秦地风格的关中土话,铿锵明快,特点十足。

第三、本文对性的描写及其的生动和深刻。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虽然这句话难免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但是同时,这句话也在作品里埋下了人性和礼教冲突的伏笔。

田小娥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本有大好青春,却被父亲卖给一个老头做了小妾,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却毫无尊严可言,受尽内心的折磨,她与黑娃的苟合,纯粹出于人性最本能的反抗。但悲剧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她被一纸休书送回了家,父亲又迫不及待的把她倒贴钱嫁给了黑娃,眼看一丝曙光即将出现,但她和黑娃的结合又成为封建礼教制度下的牺牲品。黑娃领着她回到了白鹿原,但却不能进祠堂拜祖,他们不仅得不到任何人的祝福,反而成为不详的象征。黑娃闹革命跑了,留下她一个柔弱的女子在落后贫穷的乡村,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最后惨死在公公鹿三的梭镖之下,化为厉鬼,引来瘟疫,最终被镇压在塔下。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那个时代一步一步的走向堕落,走向毁灭。

在小说中,以悲剧惨淡收场的女子不止小娥一个人,但她无疑是她们中的代表。她的存在激起了黑娃最原始懵懂的反抗,反抗这个宗族,反抗不让他们踏入半步的祠堂,反抗这个吃人的制度,但是黑娃缺乏的却是反抗之后创造一个新的制度的觉悟,所以尽管最后他跟着朱先生学习,还是希望能回到原上,回到这个祠堂。

人性跟礼教的冲突不仅体现在小娥和黑娃的身上,也体现在鹿兆鹏为了追求婚姻自由和家族的决裂上,体现在鹿兆海和白灵私定终身,后来又分别加入国民党和共产党身上。随着时代的变幻,封建礼教制度越发显示出它落后的地方。

第四、小说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首先是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他无疑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精粹的代表。他不仅学识渊博、洞悉世事,而且为人正直,两袖清风。他精通儒家学说,开堂讲学,制定了乡约,教化民众,大义凛然犁除烟草,孤身犯险解除十万雄兵,两袖清风赈济灾民,耄耋之龄弃笔从戎。他的死当得起最后学为好人的土匪徒弟黑娃写得挽联“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朱先生死后化为白鹿离去,白嘉轩痛哭流涕:“……世上再也出不了这样的好先生了!”

   朱先生是被神化了的传说,是圣人,是大儒,他是白鹿原上的精魂。

而白嘉轩,这个白鹿两个家族的老族长,才真正是民间封建礼教最坚定的继承者。他的身上有很多矛盾的集中。白嘉轩以族长的身份,惩治酒鬼赌徒,制止伤风败俗的行为,在那个时代社会秩序最好的维护者。但他的腰杆挺得太直太硬,因而在某些方面就体现出近乎毫无人性的一面。从他拒绝接受小娥踏入祠堂,到跟闹革命的孩子决裂,构成了本书最大的矛盾冲突。

还有他的拥护者,长工鹿三;他的对头,自私狭隘,风流成性的鹿子霖;他的亲家医术高超的冷先生;坚定的共产党员鹿兆鹏;机灵聪明参加革命却死于内讧的白灵和一心抗日却死于内战的鹿兆海;闹革命,又当了土匪头子,最后却成为朱先生关门弟子的黑娃、本是族长的继承人,却被小娥引诱自甘堕落的白孝文等等人物。

复杂的人性描写和刻画正是这个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体现。没有人物,历史就是一段空白的存在,正是有了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才构成了一个个事件的发生,才形成了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不得不说《白鹿原》所蕴含的内容极为丰富,还有它借鉴了红楼梦的魔幻和现实交织的写作手法,和布局结构。每个读者都能从自己独特的切入面去深入细读,品咂出它的特点和韵味。

作者陈忠实以一个农民的角度来描写一个民族的一段历史,尽量不带政治色彩的视角,和超脱历史事件本身的一个立足点来还原一段历史,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

(二)

读过费老的《乡土中国》,无疑对阅读本书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从《乡土中国》中,我们知道了封建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及宗族,大家庭式的统治管理方式在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起到的作用。

在农业社会,传统经验在生产方面无疑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年长者、族长无疑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持着。在封建社会,儒家推崇的君臣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无疑有着其优越性。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封建制度的终结,以及农村向城市发展,生活的单元不再是这种家族的方式存在。族长和年长者也不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对。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年轻反而意味着发展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儒家理论建立的长幼有序的等级制度显然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到底谁听谁的成了突出的矛盾。

中国现代社会正是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旧的道德理论正在解体,新的理论尚未建立。时代处于迷惘的阶段。

一开始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外来思想,对国学完全放弃。但随着岁数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又慢慢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诸子百家的思想早已浸入了我们每个人的血液和脊髓,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有着传统的印记。完全的外来主义,就像身体免疫系统突然遇到一个异物闯入一样,肯定会引起排斥反应。

而完全的继承传统国学的思想,不加甄别,不加取舍,那么肯定是一种社会的退步。但是中国的哲学的向来有推崇经典,排斥创新的特点。比如《大学》、《中庸》、《道德经》等到现在依然是哲学和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经典,一本《黄帝内经》依然是中医理论的宝典,一本《易经》依然有无数人去研究?而所谓的继承发展却寥寥无几。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场文化大革命对传统的国学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化,可以说现在对国学的继承是一个断层。

要发展必须先要学习。学好国学才能谈继承和发展。

如何补上这缺失的环节,如何继承和发展,需在以后的岁月让我们拭目以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