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婚年龄的性别比例影响着婚姻中的两性角色。
《亲密关系》中写道:
高性别比率的社会(女性较少)倾向于支持老式、传统的两性性别角色,即男主外女主内,妻子在家相夫教子,丈夫外出工作养家。这种文化形态在性生活上也相对保守。理想的新娘应该是处女,未婚先孕让人蒙羞,公开同居几乎绝迹。离婚不受欢迎。
相形之下,低性别比率的社会(男性较少)倾向于颠覆传统,也更为宽容。鼓励妇女外出工作以自立,默许(虽不提倡)婚外性关系的存在。如果不慎怀孕,成为未婚妈妈也未可厚非。妇女穿的裙子都要短些。
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这种基本模式却是贯穿整个历史的。古罗马时代性别比率低,以骄奢淫逸而闻名。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性别比率高,以贞洁受礼而著称。美国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性别比率低,是随心所欲、恣意寻欢的十年。那么出现“性解放”和“女权运动”的20世纪60年代晚期,性别比率高还是低呢?答案是非常低。
而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男性平均初婚年龄比女性大约大两岁(2010年是1.93岁,且这个数据变动较小) ,因此依据每个年龄的男性人口数量和比起小两岁的女性人口数量相比得到以下图(数据来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而以男性平均结婚为27岁来估计,转化成性别比例-年份图如下:
可以看到,目前正处于性别比例由低向高的转折点,两性关系将向传统转化。即男性养家,女性持家,性观念上也会趋于保守。
参考文献:
莎伦, 布雷姆, & 王伟平. (2011). 亲密关系. 译. 北 京: 人 民 邮 电 出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