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传统为6.30]子贡曰:“如有博施①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②其犹病诸!夫③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道:“假若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道:“哪里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啊!仁是什么?自己能站住脚,要先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能够从身边一点点点做起,可以说是实现仁道的方法了。”
【老彭有话】子贡向孔子请教说,如果能广泛地给百姓好处并能照顾到所有的人,这样的话?能称作“仁”吗?孔子说,这那里还是“仁”?那是“圣”,尧舜也还没有做到这样。“仁”是这样的,自己想要的先要让别人得到,自己想要达到的先要让别人达到。能从自已身边的小事入手去对事对人,这就是达“仁”的途径。
终免不了劝人达“仁”。孔子苦心孤诣可见一斑。
6.25[传统为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①也,不可陷也;可欺②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问孔子说:“对追求仁的人,假如告诉他,‘井里有仁。’他会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可以让君子起誓立约,却不可以陷害于他;可以欺瞒他,却不可以愚弄他。”
【老彭有话】宰我问孔子说,假如对一个追求“仁”的人说“井里有仁”,他会跳下去吗?孔子斥责说,怎么能这样呢?君子可杀而不可辱,君子可欺而不可愚弄。
这个死宰我,天天睡大觉不上课,还想出这样出格的事。但孔子还是耐心地给了宰我很好的答案。
这一章里“仁者”不是已经达到“仁”的人。而是正在追求达到“仁”的人。不然宰我不会以此取笑其是否会因追求“仁”而跳井。因此,孔子回答时说的是“君子可逝也,不可……”。可见,这里的“仁者”是不能翻译成“有仁”的人。
传统上有学者把“逝”作“死去”解,引申为“远离”。但个人认为在这里作“立誓”解更符合本意,可以和他赌咒发誓。
【注释】①逝,誓。②欺,瞒。
6.26[传统为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一进行改革,便达到鲁国的样子;鲁国一进行变革,便合乎于道了。”
【老彭有话】孔子说,齐一变就将成为鲁,鲁一变就将达到“道”。
齐国因濒临沿海,经济非常发达。鲁国经济一般,但保留了大量的礼制。孔子的意思是说,在经济发达的齐国,如果变革就要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而那样就会达到鲁的“观念水平”。顺着这样的思路变革,鲁就会“回到”“周”时代的观念水平。那样,就达到了“道”。因为孔子念念不忘的就是恢复周代的礼制,所以才有此说。
今天我们也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发达了,人们自然会有更多的精神追求,文明的程度就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