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宋史岳飞传》中,岳飞被捕下狱后,仅审问他的何铸对秦桧辩其无辜、被杀后仅韩世忠质问秦桧,那么其他人都哪里去了?都没有一个人愿意给岳飞鸣不平吗?
岳飞当其时,南宋中兴四大将,岳飞早已独当一面,他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君臣关系、平级的将帅关系、政局中的将相关系和岳飞与下属及副手的关系。
(一)岳飞的君臣关系
《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与宋高宗赵构初次相见于宣和四年(1122年,靖康之变前4年),赵构为兵马大元帅时。但此事恐不确。当其时,赵构为亲王,岳飞为一小兵头目(还算不上首领),赵构是不会接见岳飞并瞧他入眼的。
此后,赵构即位,岳飞曾上书言事,被定性为越职而夺官。
1133年,岳飞在南征北战中立下战功,终于入见高宗。这次相见,岳飞留下了“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的名言,赵构手书“精忠岳飞”赐之。
此时,君臣二人关系融洽,赵构信任岳飞,岳飞屡立战功,并很快上升至统率大军独当一面。
1137年,赵构罢免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的兵权。
罢刘光世兵权事件是一个导火索,这件事对刘光世本人影响不大,但对岳飞影响很大,从这一刻开始,岳飞周边所有人的关系都乱了。
刘光世兵权被夺,他的兵权归属变成了问题。当时高宗信任岳飞,就有意让岳飞兼领刘光世兵,全面负责北伐。岳飞也正有意大展宏图,就制订出了宏伟详细的战略计划。
随后,赵构回过味来,祖宗遗训浮上心头,对统兵大帅的猜忌之心占了上风,当初就因为对大帅不信任才夺了刘光世的权(刘光世兵败为前提),今又怎可将刘光世的兵权付诸岳飞,让岳飞一家独大?
于是,宋高宗赵构反悔了,反悔还不好给岳飞明说,就让当时的宰相张浚给岳飞解释。
张浚不满意自己做一个光杆司令,本就有意统带刘光世的兵权,就绕岳飞。
浚谓飞曰:“王德淮西军所服,浚欲以为都统,而命吕祉以督府参谋领之,如何?”飞曰:“德与琼素不相下,一旦揠之在上,则必争。吕尚书不习军旅,恐不足服众。”浚曰:“张宣抚如何?”飞曰:“暴而寡谋,尤琼所不服。”浚曰:“然则杨沂中尔?”飞曰:“沂中视德等尔,岂能驭此军?”浚艴然曰:“浚固知非太尉不可。”飞曰:“都督以正问飞,不敢不尽其愚,岂以得兵为念耶?”
岳飞被绕的脾气发作,又见君相二人联手悔约,一怒之下就上书高宗要求解除军务、为母守孝(当初,岳母亡故,军情紧急,岳飞被夺情起用),并在赵构还没有表示同意的情况下就自己跑上了庐山。
这下子性质变了。
张浚挑拨高宗,趁机夺岳飞兵权。赵构思前想后,隐忍不发,派岳飞副手王贵请岳飞下山,岳飞不理。赵构再派李若虚请岳飞下山,李若虚极力陈说利害,岳飞终于下山,入朝请罪。
高宗抚慰有加,但从此二人交恶,嫌隙日深。
随后,岳飞见太子,退而喜曰:“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这进一步加重了赵构的心病,甚至在赵构看来,统兵大将与太子交,这是大忌。
其后,赵构欲与金议和,终于对主战的岳飞动了杀机,扬起了屠刀。
(二)岳飞的将帅关系
南宋中兴四大名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此张俊非彼张浚)、岳飞中,岳飞最年轻,和韩世忠关系较好,与刘光世无甚交往,与张俊关系就复杂的多了。
刘光世、韩世忠岳飞最初从军时,做为小兵四处作战,后崭露头角后,就归张俊节制,多次为张俊先锋,并向张俊提议破敌之法。张俊多次奏报岳飞首功,是以岳飞晋升很快。
张俊、岳飞岳飞功大,独当一面后,就引起韩世忠和张俊的不满。虽然岳飞抑制自己,自居下位以待韩张二人,但张俊却愈发羞恼。尤其是张俊在自己防区遇困,岳飞去解围后,张俊大感羞耻,妒意更深。
岳飞也深知这一点,平洞庭杨么后,岳飞将缴获的楼船等各一艘分送韩世忠与张俊。韩世忠接船后大悦,二人释然,然后在主战的共同立场上走到一起,互相扶持。但张俊接船后却对岳飞敌意更甚。
随后的一次与金交战中,张俊畏敌,遂吓阻来增援的岳飞以求脱罪。岳飞独破敌军后,张俊认为岳飞向高宗赵构告密,就恶人先告状,先向赵构诬告岳飞以粮草不继逗遛不前。
此时的赵构已开始着意收回兵权,而张俊也看出了赵构与秦桧之间的议和目的,遂主动交出兵权并倒向秦桧。
刘光世的兵权已被收,张俊又主动交出兵权,剩下的就是韩世忠和岳飞了。
秦桧逮捕了韩世忠下属令其诬告韩世忠,并暗示张俊和岳飞分了韩世忠的兵权。岳飞不肯,张俊大恨。其后秦桧屠刀砍向韩世忠时,岳飞先向韩世忠写信,韩世忠得以提前在赵构面前自辩,交出兵权了事,未进一步获罪。
此时,张俊彻底倒向了秦桧一方,开始加害岳飞了。
(三)岳飞的将相关系
有人可能认为,岳飞的将相关系就是岳飞和秦桧的关系,其实不然。岳飞为将时的宰相有赵鼎、张浚和秦桧三人。
史书上将张浚和赵鼎同称为南宋初年贤相,但二人在抗金态度上是不一样的,张浚坚决抗金、反对议和,而赵鼎态度摇摆不定,归附于主战和主和派之间。
在岳飞平内乱时,赵鼎一力支持岳飞;岳飞统兵做战,张浚有时是监军。两人都看重岳飞的军事谋略和用兵才能,都曾为岳飞洗嫌。此后,赵鼎升左相,张浚任右相。
刘光世兵败时,赵鼎谋划有差,张浚得胜回朝,弹劾刘光世,意指赵鼎。赵鼎为免责就极力反对张浚。于是,之前通力协作的左右二相已无法共事。张浚为了逐走赵鼎,就引进秦桧做帮手。
赵构夺了刘光世兵权,罢了赵鼎宰相之职。赵构有意将刘光世兵权归岳飞然后又反悔,就让张浚向岳飞解释。
张浚有意统带刘光世兵权,就绕了一圈话来套岳飞,岳飞终于上当,一气之下上了庐山。
张浚不听岳飞意见,统刘光世兵后激起兵变,原刘光世兵大部投金,使张浚之前的抗金努力都化为泡影。张浚只好提出辞呈,赵鼎复相。
赵鼎复相后一改张浚作为,并引秦桧为右相。随后,赵鼎不满秦桧一力议和。秦桧就把赵鼎排挤出去,一人独相。
秦桧秦桧主和后,开始打击主战派将领。
但主战派领袖并不是岳飞,而是地位、兵权、功劳都高出一筹的韩世忠(韩世忠资格老,并曾在苗刘兵变中救过赵构,自古功高莫过救驾)。所以,秦桧首先打击的是韩世忠。
秦桧打击韩世忠时,对张俊和岳飞是利诱和拉拢的。张俊一拉就去,一个眼色就领会意图。岳飞软硬不吃,并当面顶撞秦桧,且又先向韩世忠送信而使秦桧打击韩世忠的计划失败。即使如此,韩世忠也失了兵权。
秦桧遂把一腔怨毒都洒向岳飞,正好此时,金兀术诱使宋议和的使者到,为了达到尽快和议的目的,秦桧与赵构两人一拍即和,加快了陷害岳飞的进程。
(四)岳飞与下属及副手的关系
这里边,岳飞与下属的关系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岳家军那么多将领,仅王俊一人是个异数和败类。
王俊是平洞庭杨么的时候并入岳家军,后为张宪的副手,而张宪和王贵是岳飞的副手(岳飞带兵做战时,常常是王贵和张宪各带一路大军,岳飞自带中军)。后王俊犯罪,被岳飞削其军官。
秦桧诬告韩世忠一事未能成功后,立即掉转枪头,指使下人弹劾岳飞,迫使岳飞自请解职。
岳飞交出兵权,原副手王贵统率全军,张宪副之。
王贵是岳飞老乡,早些年曾因过失差点被岳飞所斩,后杖责罚之。
秦桧得知此事,命张俊拉拢王贵让王贵诬告岳飞。王贵虽与岳飞有过节,却不愿参与此阴谋。于是张俊拿王贵的私事(史书记载不详)及家属胁迫王贵,王贵为保全身家性命,被迫屈服了。
于此同时,嗅到风声的王俊向张俊诬告张宪,并将状纸投给王贵,王贵明知是诬陷,却不得不将状纸转呈监军林大声,林大声逼迫王贵转呈张俊。于是张宪被捕,随同张宪的岳云一同被捕。
岳飞遂被冤杀。
(五)岳飞需要什么样的关系?
可见,在岳飞被下狱后,当权者几乎都成了他的敌人;无论在朝在野,岳飞亦都无援手之人。
做为臣子,他已经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与宠幸;做为将军,刘光世已交出兵权,韩世忠自身难保,张俊投诚了秦桧;做为朝臣,原来曾支持他的赵鼎、张浚都已经被秦桧排挤出局;在岳家军内部,是他的副手在出面诬告他。
可悲啊,立下赫赫战功、忠诚不二的岳飞此时竟然是孤身一人面对皇帝和宰相的联手攻击。就局势论之,他若能生还,那才是无天理啊。
在几天前的一个饭局上,我一个尊敬的前辈说,把技术学好,有本事的人不需要去玩人际关系,玩关系的人都是没本事的人。
我深以为然,牛逼到牛顿的程度压根就不需要情商。
借着酒意,望着灯火辉煌,我却不禁在想,有本事如岳飞,他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呢?
也许,在皇权时代,所有人的生杀予夺都裁决于一人之口时,什么样的关系都救不了岳飞。
那么,在非皇权时代呢?
(完)
且让我们把镜头再拉近点,敬请期待:岳飞冤杀始末。
鸣谢
《宋史-岳飞传》
《宋史-奸臣传》
《风流南宋》,易中天
《细说岳飞》,顾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