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黄帝内针学习笔记(5):脏腑虚位

来源:二三娱乐

大姑妈专门从乡下赶来,还没坐稳,就絮絮叨叨的讲开了。胃痛,胃镜做出来是胃炎;血压指标很高,吃了好多年药;腰经常痛,CT做出来是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一大堆,全是体检的指标和病名。大姑妈完全沉浸在医院检查报告所给的定义中,仿佛活在一个坚硬的铁桶里。我静静地听着,只有当她说到一些症时,我才会特别留意,偶尔问一下症的具体部位。当她全部讲完,那些症已经被几条经络串联起来,用针的思路也明了在心。

黄帝内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脏腑虚位,也就是不进行脏腑辨证,而是抓住病所表现出的症来对治。在黄帝内针这个认知体系里,人就像一个丝瓜络,纵向的是经,横向的是络,人体的经络之间互相连接沟通,内联脏腑,外接天地,构成了一个没有死角和盲区的整体系统。在黄帝内针看来,所有的病必然会表现为症,所有的症又必然体现在经络上。经络四通八达的这样一个特性,为黄帝内针的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因为黄帝内针的对治理念不是直接与患处对抗,而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变患处周边的大环境,达到消除人体不适症状的目的。黄帝内针以经络为载体,用一个银针来实现阴阳的平和。阴阳平和者,也就是《黄帝内经》上讲的平人。平人,无病也。

简单来说,黄帝内针辨证是随证治之,患者的病名、指标以及脏腑问题等,可以用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患者的信息,从而为内针辨证提供参考或佐证。黄帝内针针法原理的重要特点,就是把证作为对治的切入口。比如我那位大姑妈,她陈述的病名、指标、不适症状程度等,我们要心中有数,明白她最担心、最不舒服的患处所在,或者说是主症所在。但是从内针角度来说,我们更要留意的是她的不适症状在身体那几个部位,是上焦、中焦、还是下焦,涉及那几条经络的循行路线。一般是患者讲述结束,辨证也同步完成,剩下的就是按照法则施针。

建立脏腑虚位的理念,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我们大多数人早已经习惯原来的治病思维和认知体系,在学用黄帝内针的过程中,常常是不知不觉就掉进了老的观念和经验。所以学习黄帝内针十分强调空杯心态,尤其是看《黄帝内针》这本书,初期最好不要找别的参考书或者学过的中西医专业知识,去理解、评点或取舍所传讲的内容。这些原来固有的东西如果不能老老实实的抛弃,往往会成为学用黄帝内针的障碍。我有几个中医朋友学习黄帝内针,就是因为习惯性的使用专业诊断手段,效果总是不尽人意。直到有一天放空了自己,才真正尝到立竿见影、效如桴鼓的惊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