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0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沙俄趁机于中东铁路沿线全面进犯,城池告急。在清政府和吉林将军长顺不战自退的形势下,韩边外第三代——夹皮沟金矿区当家人韩登举率乡勇在蚂蚁岭阻击俄军,后以游击战术与俄军周旋,两次使俄军败退吉林省城。韩登举庚子抗俄,打出了中国人民的气概,打出了尊严,令俄人瞠目,为世人钦佩。韩登举在赴辽南抗日后,为吉林韩边外的历史又加上了重彩的一笔。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沙俄以“保护中东铁路”和帮助中国政府“平定叛乱”为名,调集17万军队,兵分七路,乘机沿铁路全面进犯中国东北。危急时刻,韩边外(“柳条边”外、长白山北麓、松花江上游广大地区系山东流民韩宪宗于清末建立的以今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为采矿中心,桦树林子为经济中心,不受清政府管辖的权似政府的“真空地带”。韩家从1854年起到1934年,四代统治该地区共80年)第三代——夹皮沟金矿区当家人韩登举被吉林将军长顺委任为吉林靖边强军统领,率民团赶赴舒兰法特哈门(今舒兰市境内)驻兵防守。此后,吉林将军长顺在得知清廷意图后,令韩登举撤离法特哈门,并手执白旗迎俄军入城。忍气南撤的韩登举在退到蚂蚁岭(今吉林永吉县人民政府东南36公里处,是永吉县与桦甸市的界岭,属吉林哈达岭)时,组织乡勇阻击俄军,后采取游击战术与俄军周旋,打出了“小王子”的美称。最后在吉林将军长顺的压力下,韩登举被迫与俄军在吉林三江会馆签订了协议。在整个清廷都在退却的形势下,地处东北一隅的韩登举率军抗击俄军,韩登举的名字又一次为国人瞩目。
一、沙俄侵略军轻易占领吉林城
1900年7月,沙俄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其中,一路由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进攻吉林的三姓(今依兰)、哈尔滨;一路由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双城子进攻吉林的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吉林城;一路由波谢特湾进攻吉林的珲春,企图一举实现其梦寐以求的“黄俄罗斯”计划。
吉林将军长顺,面对沙俄侵略者的突然进攻,在摸不清清廷态度的情况下,一面上奏朝廷,下令官兵做好应战准备,一面任命韩登举为吉林靖边强军统领,率领民团前往法特哈门驻兵防守,阻止俄军从哈尔滨南下,以防卫吉林省城。
清政府在军机处寄吉林将军长顺的上谕中说“此次中外构衅,原系肇自拳民”,将俄军入侵原因归之为义和团,并令长顺“懔遵叠次谕旨,如与俄军接仗,务令拳民先驱,我军不可明张旗帜。……不可自我开端,轻率从事。是为至要”。时黑龙江将军寿山和奉天(今辽宁沈阳)副都统晋昌,“一意主战”,大臣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上奏朝廷,说“岂不知三省兵械断不足以抗大敌。乃竟纵匪毁路,另构衅端。 以致失陷多城。殃害人民。贻国家无穷之累。其肇祸尤属重大。另简相当人员前往接替”。这正迎合了卖国求荣的慈禧太后的心思,随后朝廷下谕旨:著晋昌、寿长“开缺听候查办”。
吉林将军长顺在弄清了清廷的意图后,立即派人下令省内官兵,“遇见俄兵,派人先示白旗,免带军械,万勿妄动”, 并“檄令韩登举撤出法特哈门,返回吉林南山(以夹皮沟为中心,松花江上游左右辉发河、木箕河沿岸一带地区,因在吉林之南,历史上又名为南山)。
1900年9月22日,长顺打开吉林城门,手执白旗,“迎接”俄军进城。此时的长顺,在外敌入侵之时,迎合慈禧太后的意图,把头上的乌纱看得比脚下的国土还重要,竟然让沙俄不费一兵一卒,未动一枪一炮,大摇大摆的晃进了吉林城,并以宾客之礼相待。俄军进入吉林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无数人逃往吉林南山“韩边外”管区,仅在吉林陷落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逃往“南山一带难民约数万之多”。
二、韩登举蚂蚁岭抗俄
当韩登举正在法特哈门修筑工事,决心与俄军决一死战时,吉林将军长顺已在吉林城手执白旗投降。很快,韩登举接到了长顺令其“班师”的命令。无奈的韩登举依令率民团南撤。当退到吉林近郊欢喜岭时,俄军紧逼其后,韩登举忍无可忍,令民团与俄军开火。枪声刚响,长顺便令立即停火,继续南撤。
韩登举在返回家园的途中,意识到沙俄占领吉林城并不是最终目的,他们势必要进犯垂涎已久的夹皮沟金矿区。因此,韩正举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守住韩家的领地,不让俄军入家门一步。于是,“他特意从吉林机器局购买大量枪炮(弹药7000斤),发回南山,准备抗俄”。
沙俄早在修建中东铁路时,就曾对夹皮沟一带的金矿和森林垂涎三尺。长驱直入吉林城后,企图夺得夹皮沟金矿的开采权和经营权,于是,将矛头直指南山。但是他们对甲午辽南抗日,威震日寇的韩登举早有所闻,便假吉林将另长顺之手,“令吉林省不设一兵一卒,有兵不持一械,“凡民属各府厅州县,遇俄兵至,均照合约款待”,并派人到南山令韩登举缴械投降。同时,沙俄还派出密探,刺探有关“韩边外”的情报,随时准备进军夹皮沟。俄军得知韩登举的族侄韩绪堂住在吉林西关“韩统领胡同”(韩家三处宅院之一。此宅坐落于吉林西关前新街南侧,为吉林将军铭安与“帮办边务大臣”吴大澂商定为韩登举的祖父韩宪宗拨地修建的新宅,1881年秋建成。后住宅不断增加。韩登举在1894年赴南抗日后,因战功卓著,经依克唐阿、荣和的提携,被提升为育字军“三营统领”。自此,韩登举的名字,为“韩统领”取代。该住宅遂被称为“韩统领胡同”。现已无踪迹。),派兵抓去了韩绪堂,“摸清了韩家底细”,开始向“韩边外”地区进犯。
10月12日,韩登举的密探报知,俄军数百已开到蚂蚁岭下,韩登举调兵遣将,准备与俄军决一死战!同时,先礼后兵,亲写书信一封,派哨官李荫桢和书记二人,手执白旗,前往敌营谈判。书信全文如下:
大俄国大元戎麾下:
敬启者刻闻执事带兵直进南山,当派哨官李荫桢前往迎和,不必接仗,以免生灵涂炭。祈展限三五日,将军装归齐楚,即便缴回,所有六磅炮二尊随即迅缴。再于月之下旬方接到缴军之公事,尚希鉴原。仍在四间房驻扎,大岭南上下卡伦数处,皆系逃勇会兵,若直前进恐有不便,即欲约束,在所必难。如能不失和气,即速将军装炮位缴回,实为幸甚。鹄待回音。切祷!切祷!专此。即请戎安。
统领靖边强军韩登举
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九日
俄军在接到信后,“杀死韩家信使,韩登举闻之大怒”。他又得知族侄韩绪堂被抓,更是怒火冲天。于是,命令队伍在蚂蚁岭堵住俄军进入“韩边外”的通道,一俟俄军入侵,坚决打击。
俄军在杀死韩家信使后,遂向蚂蚁岭进攻。韩登举率领队伍“与俄军激战数日,打死打俄兵甚多”,俄军丢下数具尸体,败退山下。蚂蚁岭抗俄首战告捷,韩登举乡勇士气高涨。
俄军在退到山下后,造谣中伤,说“韩边外”为“小王国”,韩登举为“小王子”,妄图离间韩登举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欲借官府之手,压制韩登举抗俄。同时准备兵力,欲再次反扑。韩登举一面准备应战,一面不得不于10月27日上书吉林将军长顺,驳斥俄军的谎言。他在上书中说:“近闻传言有称职(指韩登举)自为一国等语,逖听之下不胜惊惶”,我“既然为子民,安敢如此?”其实,“南山一带食毛践土,年年奉纳国课”,一切遵循朝廷规矩办事,如今“南山逃民、居民有十数万人,值此时势不能袖手”,并详细叙述与俄军交战的原因及经过,强调“近来逃勇、胡匪遍地皆然,出没无常,日肆剽劫,南山沟内得以稍形安堵者,幸有此破烂军装数百杆,籍资护卫,若一旦交出,胡匪逃勇乘虚而入……且俄人狡诈反复无常,难免不借此挟制,又来攻打。”提出“如有妥实保人,将如何做保,如何和约,切实函知,方能将军装缴回,以成和局”。韩登举的上书向吉林将军长顺表达了他欲与俄军决一死战的决心。
吉林将军长顺,在接到韩登举的禀文后,不得不有所表示。在两天后的10月29日,复信一封,称传言“南山多营,将出与俄为战,以致俄人又欲大举。实甚忧虑!该统领请军装藉资护卫,一旦交出,胡匪逃勇乘虚而入,亦属实情;南山兵营一日不散,谣诼一日不息,如蒙酿祸,恐无已时。且该统领一日不到省,俄人一日不忘怀,本军督大臣虽欲作保,亦属空言无补。”长顺还说“至于省中诸事,俄人近已渐就范,不难归复旧制。彼重在修理铁路,不在占据地方,无他条约也”。
从韩登举和长顺的书信往来中即可看出,沙俄在吉林使长顺就范后,长顺极力压制韩登举,让其与俄议和,但韩登举时刻做好抗击准备,拒不去省议和,表达了他抗击俄军的坚定信心。
俄军见韩登举迟迟不肯到吉林就范,便以哥萨克骑兵为先导,军队数百进犯蚂蚁岭。早有准备的韩登举指挥队伍阻击,俄伤兵甚多,退回吉林省城。随后,“敌兵挟重炮大集,伏兵被猛烈炮火轰击力不支”,韩登举率队伍撤退至岭前的常山屯(今天吉林省桦甸市常山镇镇府所在地)驻扎。
三、闭境自守,游击战争显威力
俄军占领蚂蚁岭后,步步紧跟韩登举。韩登举从常山屯继续南撤。此后,俄军渡过松花江,占领了江东地区。韩登举只好“率残兵,保护其眷属,逃避山林”。俄军遂“侵入地窨子(位于夹皮沟与桦树林子中间、木箕河下游临近江口之处。在此修有韩家宅院一处),占据韩家本部,掠夺蹂躏,附近民家空廖,影踪皆无”。出于报复,俄军在地窨子和桦树林子,将韩家两处宅邸全部付之一炬。
面对俄军的熊熊大火,“韩军立山上,莫不咬牙切齿”,发誓与俄军战斗到底。韩登举召集部下,总结以往的战斗经验,认为“前日所为皆误,敌众我寡,何可与战,是当出奇以破之。”于是,韩登举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与俄军周旋。他们三五成群,在丛山密林中“各人怀枪挟弹,蛇行猱附,散伏荒岩丛薄间,约伺俄人出,则狙击之。”俄国的士兵时常失踪。“俄人即胜韩军,屯营金城(即地窨子),遗兵四出穷搜诸林落,然出者常多失踪,迹之则断头折足,横尸林壑中”。韩登举的游击战术,打乱了俄军长期侵占南山的计划。俄军指挥官气急败坏,又调哥萨克骑兵队来增援,韩家练勇与敌人在密林中周旋,待其疲惫不堪时预以歼灭,甚至“哥萨克兵之深入南山者,无一生还”。神出鬼没的激击战,使得以兽性大发的“大鼻子”风声鹤戾,草木皆兵,士气低落,惊恐不安。最后迫使俄军退缩到桦树林子、夹皮沟两个据点。韩登举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不断地袭击敌人,使俄军不得安宁。韩登举还“自率部下数十人,伏匿蚂蚁岭山岭中,遇俄人过则歼之,往来既绝,探报皆阻隔不通。哥萨克兵之深入南山者,又全队覆没,无一生还”,据点中俄人日益恐慌,被迫撤出吉林南山,败回省城。
俄军遭受重创败退后,并不甘心,但是因该地山高林密,地形复杂,远程作战,一时难以打败韩登举。又“不敢轻觑之,乃曲意与登举交欢,至下令军中,呼登举为小王子”。韩登举也因抗俄,伤亡惨重,后续无援,无力追歼俄军。因此,“当时有通俄语的当地人,试探为韩登举调停”。韩登举的“上司”长顺也一再施压,多次令韩登举赴省城向俄人缴械。于是,双方和谈出现。
1902年,韩登举与俄人的谈判在吉林“三江会馆”进行。临行之前,“韩登举全家不让去,怕白俄扣留,而登举毫无在意,独身赴吉”,经双方协商后,韩登举做了一些让步。“韩登举缴给白军枪200棵,而俄军赔偿登举焚宅一万吊”。虽然俄人曾假长顺之手,“令吉林省不设一兵,有兵不持一械”,但是,韩登举乡勇例外,可携带枪支等,维护地方治安。俄军发给韩家乡勇每人一块长六寸、宽二寸的木制腰牌,“上书乡勇二字,一面烙成俄文”,凡有腰牌者,即为韩家乡勇,若无腰牌,即以匪盗论处。谈判结束后,韩登举拿着俄人的一万吊钱,重建了桦树林子、地窨子两处宅院。
四、历史的评价
吉林各地的抗俄斗争,虽然在沙俄侵略军和吉林将军长顺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但是,在抗俄的斗争中,涌现出了像寿山、晋昌那样的主战派;像刘永和(绰号刘单子或刘弹子)为首的忠义军;以王和达、董毅敏为首的义和团余部及农民军;以杨玉麟(又称杨毓林)为首的镇东军。其中吉林地区韩登举的抗俄,不仅沉重的打击了俄军,打出了尊严,打出了“小王子”的美称,极大的鼓舞了整个东北地区人民群众抗击沙俄侵略者的士气,而且还有力地配合了忠义军、镇东军等的抗俄。
韩登举在接到长顺谕令后,迅即带乡勇赶赴法特哈门抗俄,足见其爱国、爱家之心。吉林将军长顺投降后,韩登举又依令含恨撤退。在即将退回家门时,不顾长顺的压力,蚂蚁岭拒俄,将俄军赶出吉林南山。在俄军再次进攻,重炮轰击,无力还击的情况下,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韩登举清醒的选择了撤退。在俄军进入江东后,能总结经验教训,改变作战方式,足见其胆识过人,有勇有谋。无论是韩登举蚂蚁岭拒俄,还是稍后的游击战,都足以使俄军胆寒。俄人在焚烧了桦树林子和地窨子后,很快陷入了八方埋伏之下。俄人“时而三五人结队群行,方指画形势,忽而闻声惊顾,连翩俱倒,亦莫识飞弹之自何来”。神出鬼没的游击战使俄人惊恐万分,人人自危。虽然吉林已被长顺以政府的名义出卖,夹皮沟也尽在其中,但是,在韩登举的打击下,遭受重创的俄人“曲意与之交欢”,要求议和。在韩登举的坚持下,俄人做出了包括保留韩家武装的重大让步,使自鸦片战争以来,入侵者说啥是啥的历次盟约,有了一点谈判的味道。
在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沙俄趁机向东北三省入侵之时,抗击侵略的不是清政府,不是官兵,而是地处吉林一隅的韩登举,足可见清政府腐败之极,更凸显韩登举率众抗俄的可贵。更具讽刺意义的是,紧随战争的结束,不准抗俄,压制抗俄的清政府,反过来于1901年,又嘉奖了抗俄英雄韩登举,晋封他为“即补都司,赏戴蓝顶花翎”。
在国家民族、领土主权遭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韩登举和广大爱国人民一起,奋力抗俄,保家卫国,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韩登举继辽南抗日之后,又在“韩边外”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韩登举的光辉事迹,可谓公昭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