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看腾讯如何玩死自媒体

来源:二三娱乐

> 标题党药丸

5月12日,腾讯在自家运营的公众号“微信公众平台”发消息称要严打谣言。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值得注意的是“谣言”的概念——一些标题与正文内容不符的“标题党”行为也在被打击之列。有些账号为了提高阅读量,习惯于将一些拍摄于东南亚国家的不明所以的视频片段冠以一个耸人听闻的中国式标题,如今这种玩法可能会被当作谣言处理。

另外,正规媒体不是“挡箭牌”。这也不是新鲜事,但似乎值得一提。有些视频内容被鉴定为谣言,运营者会申诉说,这视频就是BTV-生活的节目啊,来源于正规媒体啊?但是谣言就是谣言,来源于CCTV也不行。腾讯管不着各种TV,但是正好可以管这些自媒体。

而谣言发多了,就会进入腾讯“阶梯式处罚”的程序。最严重的处罚并不是封号,而是更严重的“不再向该主体提供服务”。也就是说,你想再注册一个账号重玩,都不行了。

>刷粉党药丸

5月底,腾讯又悄悄干了一件虎逼朝天的猛事。微信公众号投票不能再设置成只有粉丝可以投,而是所有人都可以投。这样,处心积虑策划一场全民拉票大赛聚拢粉丝,是玩不转了。当然,这么说也不全对,因为到目前为止,通过第三方平台依然可以实现上述内容,各种萌宝大赛依然在各账号、各平台上火热进行着。不过,前些天人民日报公众号和各地公安都在控诉萌宝大赛盗取个人信息进而涉嫌电信诈骗。就算腾讯不管第三方,恐怕也有人愿意管。

>粉丝经济?药丸!

貌似是在5月18日,腾讯悄悄地(腾讯可能是天蝎座,总愿意悄悄地干一些大事)取消了订阅号升级为服务号的功能。据有些人分析,这可能是因为被竞争对手盗号后恶意升级为服务号的订阅号太多了,所以腾讯顺应民意取消了这个功能。

但这也让那些确实计划着升级服务号的订阅号瞬间懵逼了。靠频繁发布内容聚集粉丝,在聚集一定数量的粉丝之后摇身一变卖给他们东西,这也算是所谓“网红经济”、“粉丝经济”的一个套路。但现在这条路被堵死了。

“粉丝经济”这个词大概是小米炒火的,小米自称先有粉丝,然后再造手机卖给粉丝。于是小米的信徒们纷纷效仿。但今日头条公众号的出现狠打了粉丝经济的脸。一个0粉丝的公众号也一样能赚广告费。“经济”可以有无限可能,谁说只有“粉丝经济”一种玩法?

>药丸?怎么破?

恐怕无药可救。尤其对于一些城市类公众号来说,只有死路一条。现在随便一个四线城市,都有10个左右的草根公众号。他们打着城市的旗号,实际上无非是几个人的团队在操作,而发布的内容跟城市也没多大关联。

10个公众号每天一次,一次8条,而一个正常人一天能真正阅读几篇长文呢?所以,这看上去光鲜亮丽的所谓“新媒体”、“互联网+”其实也跟制造雾霾的钢铁产业一样,早已产能过剩了。有人提出继续细分市场,你做吃喝,我做玩乐。这实际上还是没解决总量过剩的问题,另外,粉丝是敏感的,战略上一个细微的变化,就可能意味着推倒重来。

在这种局面下,仍然有众多“专家”、“大咖”传授“成功经验”,忽悠众多运营者继续制造虚假繁荣。“你距离实现自己的梦想,可能只差这一天”、“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的坚持”……

在我看来,很多公众号都是这样“坚持”着。一篇图文几千阅读量,上不去下不来。隔三五天发一次微商广告,一个月赚个几千块,够一个人勉强生活。

“大咖”们又是怎样成功的呢?这个问题就很难说清了。但是,可以说清的是,看似公平的互联网绝不是绝对公平的,甚至是绝对不公平的。因此,只要坚持和努力就能成功是不可能的。确实有人靠着“见过凌晨四点的XXX”获得了成功,但那个人可不一定是你。而且就算是一个完全公平的环境,除了努力之外,还得靠智商。所以如果你高考没考700分以上,就别折腾了,随便做点能让自己舒服的事吧。

微信公众平台其实已经很公平了,他们不搞首页推荐、不竞价排名。“我认识腾讯的XXX”,并没什么卵用。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把账户分成了三六九等。随便一个已经毫无人气、在自由市场中本该走向灭亡的传统媒体,只要开通了账号,天生就比一个既聪明又努力的个人账号功能多。“大咖”们总喜欢鼓吹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是多么多么公平,刻意强调着那些屌丝逆袭的案例。但屌丝逆袭的案例究竟有几个?恐怕都数得出来吧。

一句话总结——别玩了。Game Ov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