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电影《艋舺》里面,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
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
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只是草。
生命就像是草芥一样卑贱,知道这个真相,足以让人哀伤与痛苦。
可在《狂风沙》里面,人的生命简直连草芥都不如,而只是一颗沙粒。风一到,就逼着离开原本的所在,飘向未知的远方。野草尚还能够保持自己的根性,而沙粒能做的,就只有随风飘荡。风吹到哪,就落到哪,没有办法坚守,也是没有办法保护自己,没有办法和其他同类联合起来。如果足够强大,劲草遇到狂风还会有挺立的生机,那么沙粒就只能弥散在空气里面了。如果风太大,还会被裹挟着成为帮凶,肆虐的蹂躏那些不想要屈从的草。至于沙粒与草芥的关系,狂风是不会在乎的,也不需要在乎。
书里面的故事背景,设置在淮北皖北一代。那里的农民也好,盐枭也好,商贩也好,士兵也好,当战争的狂风刮起来的时候,所能做的,就只能是随风起舞,飘向天空。只有当风过去,才知道哪些是沙粒,谁才是岩石。
二
故事的主人公关八爷关东山就是这么一块岩石。故事是从他这开始,也是围绕其展开。他即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故事的线索人物。
关于关东山这个人物的来历,作者在后记中记载,是来自民间的侠义故事。一个仗义之人出手搭救一个风尘女子,结果被人挽去了双眼。在构思这个小说的时候,便将这个人物拿来作为主角,让他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原来的传说故事,则化用在书中。
在书里面,关东山最主要的事迹有两件:一是帮助万家楼力抗朱四判官的劫掠;第二个则是帮着盐市自保,力抗北洋军阀。在篇幅上,后面的事件虽然落在纸面上仅仅是十几个字,但是确实全书最为重要的内容。这也正是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
在帮助万家楼一节中,像极了传统武侠的路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万家楼做客,不能坐视主人被辱,愤而起身,阻击敌人。不管怎么看,都是传统的路数。既然是武侠小说,就不能缺少了功夫的比拼,在这个大关节,作者为我们贡献了非常精彩的一场对决。
与传统的武侠不同,这里比拼的已经不是单纯的拳脚功夫,而是加入了枪械的比拼。朱四判官一方放火趁乱进攻,关东山和万家人则是利用地利,依着建筑设施防守。双方调度人马,互相试探,互相压制,精彩妙绝。
在枪战之余,还穿插着对万家几房长辈的描写。虽说是长辈,其实也是中年人,自然也是在火线上,这其中有豪迈自信的保爷,因循守成的业爷,谨小慎微的珍爷,和莽撞冲动的牯爷。其中各自的性格,在如何处理朱四判官进攻一事中,展现的很多。正是因为保爷的自信,才会在朱四判官进攻的当天赛灯,故意不把对方的挑衅当一回事;而珍爷和业爷,则是很好的执行了关八爷的安排;至于牯爷,则是带人反击突破。至于男一号关八爷,则是第一次让人见识了他的功夫与统率。
随着战斗的激烈,这几位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更细致的刻画。保爷因为自己的自负,而被冷枪射死;业爷的成绩,则是在乱世保全着万家楼的声名不堕,维持着发展;珍爷则是铁壁一样,坚守着河岸,防止北洋军北逃。至于牯爷,他也许是性格刻画的最为深刻的一位了。他的冲动是来自自信,这份自信又导致了他的自负,这份自负就使得他有了更多的欲望,为了满足这份欲望,他也就一步步的变质,成为了书中的反面角色。利用大事件,描述人物在其中的表现,刻画人物的性格,是这本书所用的一个常见的手法。
像是电影一样,经常在描写大场面的时候,镜头会突然从远景、中景、切到近景、特写。将人物在事件中的心理娓娓道来,深化其个性特征,展示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还是以这次事件为例,保爷思考的就是如何歼击朱四判官,而关八爷的考虑则是更深一层,因为帮助万家楼就要开罪另一边,这个舍利取义的心理过程,作者帮我们细致的写了出来,让我们对关八爷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在这里,这种写法还是牛刀小试,并没有太多的突破。毕竟,关八爷此时遭遇的,还是个人的问题。到了文章的高潮,在民军、珍爷、大狗熊等人在河岸防御时,遭遇敌方巨大火力攻击的时候,个人在生死时刻的所想才更加的见出作者的功力。而且,作者同样给了北洋军普通士兵很多的篇幅,展示了作为作为底层的士兵在充当炮灰,无目的杀戮时候的所思所想。这本书在《皇冠》杂志连载多年,前后的不同,也是作者功力精进的证明。
三
上文提到了朱四判官进攻万家楼,仅仅是侧重了人物一部分。作为一个传奇小说,正反主角的对决也是绝不可少的。在书中,朱四判官和关八爷一共有两次正面的决斗,在万家楼的是第一次。两次对决各有不同。这一次的对战,是双方在枪战中偶然发现对方,于是想要擒贼擒王,便捉对厮杀。因为是群战,各自也有很多的队友辅助。关八爷是守方,拥有地利,凭着枪法压制着朱四;朱四判官因为地处不利,就用棍子挑起个帽子吸引关八爷的火力,趁着关开火的时候在还击。而关八爷也是将计就计,两个人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这次对决,因为双方各有掣肘,各有心事,对战只是战术需要,不是根本目的。所以最后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朱四判官率先退兵,也只是队伍整体不如人,先行撤退而已,并非是技不如人。这场决斗光是过程精彩,没有一个结果,总是让人不痛快。
第二场比拼,则是这本书中相当精彩的一个段落。因为盐市要力抗孙传芳的北伐军,关东山只身前往朱四判官的大本营。在这个时候,书中是有一句。“在关八爷跟朱四判官晤面前,朱四判官业已败了一仗。”关八爷单身赴敌营,犹如关二爷单刀赴会,也是有所比拟。
在此处,对于朱四判官有了更加详细的描写。之前的刻画,侧重的是朱四判官的行为,如何狡猾如何凶残如何见利忘义如何奸淫掳掠。但是这次对话,却给了朱一个自白的机会,坦陈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像是许多走投无路的流民一样,自己无非也是逼上梁山。做良民无法过活,就只能靠着作奸犯科来讨生活了。他不否认自己做法是错误的,他对自己的行为有着清醒的认识,只能承认是命运如此,无法回头。同时,他也认为自己的所做的只是小奸小恶。军阀所作所为才是大奸大恶,既然那样的人上天都能纵容,自己这种也无可厚非。给了朱四判官自陈的机会,深化了他这个人物的立体感。不仅仅是一个土匪,其身上也沾有了让人惋惜的成分。
人物的特点的表达,也不能只是靠着作者从第三方的角度描写与评论。最为精妙的,还是化身其本人,通过行为、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来展现出来。在朱四判官最后一幕,他将内心的侠义之气表达到了极致。上文提到,在万家楼一战中,朱四判官和关东山结下了深仇大恨。即便两人相见恨晚,这个梁子也必须有一个交代,采用的比试方法,就是背身走三十步,一步数一个数,之后转身对射。各自枪里面只有三颗子弹,就在分寸间较量输赢。
这次对决是书中极为经典的一幕。当卅个数过后,两个人转身可是只有一个人开枪,关八爷任由朱四判官射向自己,希望牺牲自己能够换得朱的兵马。可是朱同样是豪气云天的江湖人士,看到关八爷硬吃了自己两颗子弹,忽然“哀嚎着,曲膝跪在地上”,对关八爷说“八爷,您不是人,您就是神。”说罢,又自责了几句。最后“挺起身子,把那支尚余一粒枪弹的匣枪枪口反顶住自己的额角,跟着就响起一响闷闷的枪声。”最后作者又写到“连天和地全跟着红了”。
结局出乎意料,但是又合情合理。朱四判官宁折不屈的性格,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众人拾柴火焰高,关八爷的形象也被衬托得更加高大。尤其是那句“你是神”,更是将其奉到一个无可复加的地位。作为男一号的关八爷,利用自己的仁义折服自己的敌人,其形象的完美已经不用多说。作者的生花妙笔,已经是非常到位的完成了塑造“高大全”人物的任务。
当然,或会以为这种“高大全”的形象会让人无丧失了立体感,显得平面无聊。不过,作者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不愿意使用失实的夸张,破坏作品的自然与真朴”,但是实际上本书“既是依据传说为主体写成的,而传说的夸张性远较童年与成人间真是印象的差距为大,应该如何适切掌握,使书中的人物不远离真实呢?”所以,书中的人物的塑造,本身都是具有一些民间传说中的夸张。作者即便对这些人物的行为给予了解释,作出了微调,对于现代的读者而言,恐怕还是失真的,难以坦然接受的。不过换个角度思考,正是这种典型人物,作为民间故事才有流传的可能性,也正是他们某一个特质的放大,才会吸引我们的目光。倘若接近现在各种小说人物中的复杂与精细,恐怕就难以成为这种小说的主人公了。既然作者想要塑造出心中豪侠的典型,就尽管去塑造。其他的细枝末节,就劈斩削减去掉就好。
四
既然说到了对决,就不得不说说这部小说中“武”的元素。
作者在后记里面,谈到过关于本书分类的问题。
“书中很多人物精于击技,但是也许受了坊间一般怪诞的武侠小说的影响,使这类精于击技的人物,被剔除在文学作品之外了,一般意识总认为谁写这类人物,谁就在写‘新武侠’。但我必须表明,这是不合理的,必须通过这种错误一时的‘窄门’,以艺术的诚恳,在‘人’的基础上,表达由这些传说中所获得的、真纯的感动…………我还没有发现我们文坛上,有哪部文学性的现代作品,是可会这类人物的(历史小说除外)”。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本书的时候,已经预计到本书可能会被误会为“新武侠”,而他自己内心是并不认同这种分类方式的,并不认为书中出现了“精于击技”的人物,就一定是武侠小说。需要注意的是,本书创作的时候还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对于武侠小说而言,还有很大程度上的误解。但是与作者自以为的相反,因为书中充满了“精于击技”的人物,却是今天将其视为“武侠小说”最好的一个证明。作者最初排斥“新武侠”的归类,是囿于当时的见解,将“武侠”与“文学性”严格对立。可在今天的语境中,武侠小说与文学系两者并非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可以同时并存。所以,将这本书重新划归为“武侠小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了。
说了分类问题,那就再来说说其中的“武”。书里的背景是北伐时候,已经是一个枪炮开始普及的年代。但是作者认为,枪炮在彼时虽然已经出现,但是并没有普及,在私下也好,在两军对垒也好,冷兵器的使用照样可以派上大用场。所以,精于击技的人物照样可以活跃在那个年代,但是,恐怕是他们活跃的最后时代了。因为即便是书中,枪炮也是已经成为了各位江湖人士的标配,比武动手靠的也是手枪,腿脚功夫只能作为辅助。
本书的男一号关东山,算是书中里面枪拳脚功夫都拿得出手的一位了。不过他的老大曾经跟他说“武侠是有的。不过,如今再好的功夫也搪不得一粒枪子儿郎;如今强梁遍野,武侠也叫逼得没路走了。——既不愿趋炎附势,到帅府去谋个亲随侍卫,又不愿凭借武术去拦路抢劫,活也活得艰难。”
另外还有一段话,是盐市里神拳太保戴旺官老爷子说的,他的辈分在书里面是最高的了,手下的三个弟子也各有出息。他对关八爷这么说“走道儿的朋友,论起‘武’来,谁都有两下手,真说具有‘侠’性来,千百人里也难挑一个人来。江湖上提起‘侠’字,总把‘武’加在前面,好像非武不能行侠,那就大错了。……后世一些江湖末道,不懂得行侠的真义,动辄拳脚相加,打字朝前,为一拳一脚结缘,互拼互杀,代代不休,那算是什么?!早些年练武技,还得拜师投门,日受教诲,花几十年功夫,才能练出真本事来,现如今,随意买杆枪也就‘武’起来了!”
这两段话合起来,不难看出作者对于“武”“侠”两者的看法。对于“武”而言,是非常现实的观点,进入了热兵器的年代,传统社会中的“武技”的价值已经大大降低,已经被时代的枪炮所取代。习武之人生存的空间已经被大大压缩,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能够施展拳脚功夫。而“侠”呢,则是伟大人格的一种表现,他是与“武”脱离的。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处事的选择,绝不是习武之人所特有的品格。
有了这个基本的观点,作者则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侠”的塑造之中。为我们展现了关八爷、朱四判官、戴老爷子、万家珍爷、保爷等侠义形象。这些人的形象太过高大,反而太多有距离。他们这样人的侠义是必然的,反而是一些小人物表现出的侠义更加让人叹服。其中最为精彩的一段,依我来看,却是在写张二花鞋刺杀塌鼻子师长的一个关节。
五
孙传芳在苏南吃了败仗,希望能够北逃到张宗昌的势力范围,这时就派遣塌鼻子师长负责前驱,开辟出一个北撤的路线。这个时候,盐市就成了北洋军北撤的一个阻碍,双方在此地就要展开激战。暗杀塌鼻子师长一事,就由张二花鞋负责。
刺杀一事张二花鞋酝酿了很久,但是因为师长狡兔三窟,又有大量扈从保护,迟迟无法动手。等到师长要起兵攻打盐市之时,张二花鞋认为时机已到,便在出城的路线埋伏好,准备刺杀。这次刺杀,很遗憾的还是中了师长的诡计,击毙的竟然是之前帮助自己手下逃脱的一名义士。
这名义士的侠义行为更是值得大说特说。张二花鞋安排副手万再生在另外客栈住下,自己一旦失手,还有另外刺杀机会。结果师长的士兵发现万再生形迹可疑,便来搜捕。就在万再生束手无策之时,这名义士挺身而出,替着万再生伏法,短短的交代了万再生"兄弟,我早看出你来了,你留条命,安心去刺塌鼻子吧,他们查上楼时,我替你顶着”。这位义士在书中始终没有出现名字,但是他的侠义之举,彰示着有着侠义精神的人,都会选择舍身取义的道路。
张二花鞋第一次刺杀塌鼻子师长,师长就拿着这名义士作为了替身。张二花鞋陷入包围,九死一生的逃出了追击。他的副手万再生得知这个消息,同样做出了义举。他没有按照原计划再次寻找机会刺杀师长,而是冒名张二花鞋刺杀了参谋长。杀人之后,故意被捉,受尽了监狱里面的种种酷刑,死命咬紧牙关自己就是张二花鞋,代替本尊伏法。
在此之后,警备自然有所松懈。真正的张二花鞋终于觅得良机刺杀成功。而得手之后,他也没有设法逃脱,直到身中数发乱枪,落马为止。最后的结果,也是求仁得仁。
一个故事,塑造了三个形象,真是让人扼腕。尤其是无名义士的塑造,笔墨不多,但是人物的侠义精神确实高大伟岸熠熠生辉,可谓是力透纸背。
六
上文说了这本书在塑造人物方面的特点,介绍了其作为武侠小说的一些个特点,也简单的对其中的热点介绍了一下。如果仅仅的局限于此,这本书恐怕没有资格忝列亚洲周刊评选的“华语小说世纪百强”42位。
本书的情节有两条线,一条江湖线,一条社会线。前者是关东山带领六合帮众人贩卖私盐,寻找仇人,替自己帮中兄弟报仇的故事。这也是上文说到的在本书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而另一条线,则是盐市如何在北洋军队淫威之下自保。按照作者的本意,本书的写作大纲也正是“以关八爷半生经历为经,以北方苦难人群抗暴事件为纬,由单线切入,到复线进行,到全面的轮回”。由一点铺开,情节越来越开,人物越来越多,看的自然是越来越过瘾。但真要说的话,这样的方式也不是没有缺点。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本来两条线应该是互相推进,齐头并进,即便分主次,也不应该顾此失彼。但是本书在进入后半程之后,前面主要的复仇的故事就慢慢的淡化了。更多的只是出现在关八爷的回忆之中,少了现实中的演进。复仇寻凶的故事前期的铺陈太大,到了后来结果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交代了凶手,就做出了了解,和之前的铺垫实在不相称。虎头蛇尾的感觉太过明显,实在不爽。
相反,如果处理的时候,将这两条线调整成一明一暗,一主一辅,则不会有这样别扭感。当然,这本书还是连载小说,开头必须要故作惊人语,以吸引目光。而当新的内容展开之后,早先的铺垫则是显得多余,也就渐渐的冷落。
七
关于盐市自保这条线,可以说的实在太多。在可读性方面,几场攻防战有滋有味;在思想性方面,则是对战争本身有很多反思。
有关战争场面的刻画,多说无益,还是自己看了才更加有感觉。单说一下思想性。
不过分的说,可以用“悲天悯人”这四个字来形容。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当盐市民军与孙传芳的手下绞杀的天昏地暗、血流成河的时候。笔者却将视角投向了民军首领彭老汉。这并不是说他武功有多卓越,战力有多强悍。却是恰恰相反,他所做的,竟是劝说自己手下兵勇不要对缴械投降的对方赶尽杀绝。北洋军被击溃后,开始还是困兽犹斗,但不多时就整体的缴械。与彭老汉同为指挥的小蝎子,就是秉承着除恶务尽的原则,要为死在他们手下的弟兄们报仇,要让他们血债血偿。这本也是无可厚非,毕竟还是在战场上还没有成为俘虏。但是彭老汉眼界不同一般,他知道北洋的兵勇与盐市的民军都是同一类人,无非是用着枪火混一碗饭,讨着生活。所以,在它们前线指挥放弃指挥以后,就没有必要把他们赶尽杀绝,而是给他们一条生路。让他们脱下军装,回归民间。
在这个地方,作者有大段对战争残酷的描写。战争本来就是一个无所谓的选项,它所能带来的只能是痛苦与苦难。但是当平静的生活的痛苦与苦难超过战争的时候,这种极端的方式又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盐市人们所做的,就是发动这样的一场战斗。如果他们继续苟且的活在北洋军的淫威之下,自然是可以的。起码苟延残喘是没有问题的,但显然他们已经难以忍受这种表明平静,实则折磨的生活。
这种残酷生活的由来,作者将其归咎在了北洋军阀的残暴与贪婪之上。这种残暴与贪婪,也并非是北洋军阀所独有的,向上追溯,历朝历代的皇帝官员,都习惯了横征暴敛满足自己的私欲。作者将这种从古至今的苦难的终结,寄托在了国民党北伐军之上。最后的一幕,何应钦出现了,苦口婆心的宣讲着三民主义。似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一切都有了结束。当然,现在我们知道,一切都还是在轮回。
八
除了对战争的批判,对统治者的批判,作者对于死亡也有深刻的认识。大狗熊这个人,是书中刻画非常丰满的一个配角。出场很早,从第一幕就开始,就和身边一起贩盐都兄弟们插科打诨。对他的定位,就是牛皋程咬金那种混不吝的副将。不过从开始,他也就一直作为一个谐趣的角色登场,没有担当重要的戏份。但是文章进入后半程的时候,他有了自己独立的故事线,在这段描写中,他身上的那些有点才熠熠发辉。
他的任务是从盐市过河联系民军。本来有喝酒的毛病,一路上他也管住自己的嘴,不沾毫厘。为了安全起见,他反其道行之,偏偏大摇大摆的张扬自己的排场,反而吓退了一般的宵小。过河一段,他更是显出了自己的口才,说的对方将领率军投诚。在这一段故事中,大狗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用来调节故事节奏的功能角色,而是可以独立担当主角的人物了。
本段一开始,说到了对于战争的认识。也是在大狗熊身上表现的明显。从本书一开始他就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战斗,六合帮活到最后的除了关八爷也就他一个人。当他在沙窝子经历了民军与北洋军最为惨烈的战斗之后,他整个人都发生了改观。看到身旁的同袍都牺牲了,他感到的只有空虚和恐怖。他总是说“你真的也该死了,大狗熊,大伙儿全已抱着乱世当棺材,凄凄切切的入土为安了,留你一个人,头顶浆糊盆独活着,有什么意味呢?连自己最透气、最相知的石二矮子夜先走了,你还能活出什么花样来?”他已经成为了行尸走肉。战争的残酷从这也能看出端倪。
大狗熊最后的一个场面,是徘徊在埋葬双方兵士尸体的田野。”忽然他看见半埋的骷髅头,便把他捡了起来,托在掌上,又端详着。‘实在对不起,老哥儿,也许你当初就死在我的枪口上,我埋尸时又把你给漏了,让你独留在这儿吹风晒太阳,却是我大狗熊的不是。——不过,我它妈的或者也不好受,还不是孤魂野鬼似的吹风晒太阳?我多口气为人,你缺口气违规,咱们俩是爹儿俩比屌——一个样……我把你埋掉吧,老哥儿。’”再之后,就只有大狗熊消失在沙雾里面的背影了。
九
从现在的眼光回顾这本书,大可以从中挑出许许多多的不如意的地方。上文说到的人物的典型化恐怕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和眼下的审美趣味明显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如果还要说有什么问题,就是在评价北伐军的时候,在评价国民党的时候,还是有不切实际的拔高。考虑到其创作的时空,这一点就还是可以理解。除此之外不得不说,这本书虽然是连载,但是一般连载小说枝枝蔓蔓的地方、故弄玄虚的地方并没有太多,完整度相当的高。将其视为武侠小说也好,视为现实小说也好,都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