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讲,懂事的孩子大多自卑。我看到标题便点了进去,感觉确实有几分道理,通篇文章包含了对孩子懂事的疼惜和同情,许多网友评论认为我们许多人由于种种原因禁锢了孩子的无忧无虑的天性,让孩子变得自卑畏缩不前。
说起来,从小到大,我一直是家长眼中懂事的孩子,懂得帮家长分担些家务,花钱也不像身边同学那样大手大脚,成绩也一直不错,说话总会考虑再三,察言观色。确实懂事,确实,有股子自卑。
自卑什么呢?
我手里的零花钱不多,所以不能大手大脚地买自己喜欢的衣服和零食,跟着小伙伴走到商店,嗓子眼里总是硌得慌,笑得很尴尬。我从不会向家里哭闹着要,也隐隐约约知道父母外面为我打工赚钱,爷爷奶奶照顾着我,并不宽裕。
我成绩一直不错,是村里上的小学,大概是智商碾压了其他小孩,成绩一直不错。该上初中了,我一直有个隐晦的想法,就是在镇上读初中,这样就有许多老朋友,而且离家近一些,离爷爷奶奶近一些。
但有一天晚上,父亲跟我说,我打算把你弄到市里去上初中。
我说,我不想去。
父亲说,那你准备去哪读?镇上吗?镇上的教学质量不好,学风也不好,我会想尽办法把你弄到最好的学校去,但如果你不愿意,我也不逼你,你自己考虑清楚。
我考虑了一会,说,我到市里去读。
当晚我在被窝里偷偷哭了很久。
父亲花了一万五(那时候的一万五并不是小钱),帮我买通了关系,上了一所师资力量雄厚的新学校。初中里的同学很多是市区划分进来的,有一些是自己考进来的,也有一部分是买进来的,就比如我。
少时骄傲的我,发扬跋扈的我,自进入初中便一下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很沉重,很寡言,晚上住校会偷偷哭鼻子。有次返校时,穿上奶奶递给我的袜子,突然崩溃地哭了出来,说自己不要上学了,不想上学了。奶奶轻斥我,说什么傻话啊。语气里也有一丝不忍。
第一个月,我强撑着,自习课甚至课间都始终低头读书,最简单的计算题也要谨慎复验几次,以至于这一直成为我的一个小习惯小毛病。谨小慎微。第一次月考,我考了班级第三。那一次,我看到了班主任惊讶又讚许的目光。
而我父亲,始终没有称赞过我,至高中毕业,一次也没有。我始终感到自卑,一是在高考这个独木桥上,有太多优秀的竞争者,而我并不优秀。二是我从没听到过父亲当面的讚许。在高考前夕,他跟我说了一句话,其实,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的,我们努力过就好了。
那一刻,绷了那么多年的那根弦,终于松了。
如今想想,小时候的懂事,确实是由于自卑。我自卑,从浓烈到悄无声息。自卑,是我起初自我意识萌发的一枚小芽儿,我谨慎地成长着,细想真是我的一种幸运,没有辜负自己,更没有辜负家人。无忧无虑,清高清冷,飞扬跋扈,自私自利,乖张肆意,温顺和气……在同一个时代中,我们长成了不同的样子,都很自然,都很美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