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贵州三穗民间竹编:在粗犷和讲究之间,工序之差可上10倍之距

来源:二三娱乐

图文:卓凡.黔源竹韵

在民间手工竹编价值的体现中,最主要还是参考细节做工事宜,尽管编制艺人自身影响力占据一定部分,但是毕竟这种影响力在业内才能发挥一定作用,在陌生的市场中,这种竹编艺人自身的影响力微乎其微。纵观现在手工竹编行业中,能够做到拥有这种影响力的艺人还是很少很少,一般竹编大师的影响力只是局限在一定范围或者一定编制种类领域。

竹编,在追求细节足够完善的同时,还是得注意制作的难易程度,当制作工序太过复杂但却并没有得到市场或者业内人士的认可,那这份付出几乎等于白费。所以,在付出与回报要尽可能达到一定的平衡。也因此导致很多竹编制品的细节并不那么完美,要想挑毛病,总也是有的。

细节,就浅显来看,看不见的地方是考验匠心,看得见的地方,才能得到更高的经济回报值。这是竹编艺人的自我平衡和折磨。尽管竹编达不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极度精确,但在毫厘之间,也有着自我的讲究。就竹编竹丝而言,篾刀挥舞,须臾即可得到,但也可以精细处理,在粗犷和讲究之间,工序之差可上10倍之距。同是细丝,如若精细,再多工序都不为过。

编制成品,没有对比也就没有优劣,在精细和粗犷之间,很多时候往往是业内人在苛求,这份苛求就是源于见得多了,知道优质,也知道粗糙。竹编,这个没有标准的手工,只要成型,自然也就有人喜欢,但追求精细,再严格也是能够被人挑出毛病的。所以,竹编优劣的判定更多的还是根据自身的见识来主观判定,或许,竹编手工制品压根就没有客观标准的存在。

更多的时候我会陷入自我的折磨,总是感觉不够好,以我自身的要求对细节过于苛求,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曾和师傅开玩笑,我完蛋了,看竹制品总是能一眼看到不足,或许是太过认真,总是不能够享受一件竹编手工艺品的艺术魅力。残缺和不足,也许才是事物本身的常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