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面对问题时绕不开的两种认知方式

来源:二三娱乐

《黑客帝国》中有个经典的片段:

莫菲斯拿出两个药丸对男主尼奥说到:

吞下蓝色药丸,你会在床上醒来像往常一样活着。

吞下红色药丸,就留在奇境里,我会引你去兔子洞的深处。

左手是循规蹈矩的正常生活,右手是充满未知、危险、刺激的探险。

其实这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缩影式的折射。

选择留在老家陪伴家人、过着稳定的生活,还是去北上广深接受未知和不确定性?

选择一份安稳的工作平淡生活,还是奋力一搏、与生活抗争,选择创业?

选择随欲而活、及时满足,还是克己自律、追求精神富足?

…………

我们的一生都在这样的选择中度过,而真正决定结果的是我们的底层认知方式。

假设在古代(没有通讯设备的年代),我们外出探险前,会选择哪些辅助工具呢?

火、刀具、帐篷、水壶、绳子、地图、手电筒等等,这些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但无论怎么选,应该都避不开两个重要的工具:地图和手电筒。

其实我们的认知就是我们人生探险路上的工具,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形象的概括为:地图式认知和手电筒式认知。

||地图式认知

地图式认知,就是在开始前都做足详细的计划和周全的考虑。

它有利于确定清晰的行动路径,做好充分的应对方案和准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消耗。

但不管是基于个人经验还是他人指导绘制的地图,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完全依赖于此反而会适得其反。

如果小马拿着“牛伯伯”的认知地图,接受“不深不深,才到我的小腿”,可能就很危险。

|手电筒式认知

成长本质上像在黑夜中行走,指导我们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就像在黑夜中的手电筒,你看转向何处,那个地方就会变得明亮。

缺点是横向的范围局限性和纵向的距离局限性,带你看清眼前的景象,但缺乏全局性思维。

但在莫种情况下,它使我们变得专注、高效,获得及时的反馈。

在夜晚赶路的车灯最多只能发出200米的光,却能带着车辆行驶上千公里。

互联公司中广为流传的一种创业思维是:小步快跑、迅速迭代,其实就是一种手电筒式认知。

方向对了后就先上路,在行进中不断修正。

|两种认知的关系

1、全局与局部

地图式认知,要求我们更清晰的规划,统筹兼顾,将可能遇到的问题的相关准备做充足后再行动。

手电筒式认识则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是一种局部性迭代思维。

2、相互作用

地图式认知是用来指导手电筒式认知的,为后者指明方向。

而手电筒式认知则是在实践过程中,对前者进行修正及完善的过程。

一静一动、相互促进。

|如何选择

两种认知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下,及在同一种情况下的不同方面,起着迥异的作用。但都是我们探索世界,追求目标的有效工具。

我们在学游泳前,必须先了解基本的自救及安全注意事项,但想学会游泳就不能只在岸上学理论。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傻到一下水就直接跳到最深的水域,我们需要手电筒式认知作指导,由易到难,不断向前推进。

那这两种认知该怎么选择呢?

在熟悉的领域,我们对所要处理的事项已经有了基础的整体了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动用地图式认知,全面规划,让行动按计划一步步开展。

但如果是在一个陌生领域,并且又没有他人经验做指导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启动手电筒式认知,小步试错、不断迭代行动方式。

其实在生活和工作中,绝大多数我们面临的事情都是需要两者相结合的,很少有完全独立的只动用一种认知方式即可解决的问题,只是在面对不同的问题,两种认识之间的配比有所不同而已。

不要试图将一切了解清楚再行动,这个世界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其相对应的时效性,且都是在不断流动和变化的,没有任何一张地图可以精准的概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街道和路线。

更不要盲目行动,低头赶路,有可能不断调整行走的速度和方式的结果却是南辕北辙。

这个世界是个纷繁复杂的多样体,每个行动都是多个选择的组合体,怎么选择完全取决于你动用什么样的认知方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