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变了味的团圆饭该怎么吃——重读《私人生活的变革》

来源:二三娱乐

内容提要: 五十年来,农村家庭逐渐从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轴的大家庭转变为以夫妻横向关系为主轴的小家庭。这一变迁体现了个性与个人主义在农村的兴起,其根源在于集体化时代国家对本土道德世界予以社会主义改造,以及非集体化之后商品生产与消费的冲击的共同作用。但是摆脱了传统伦理束缚的个人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功利化的自我中心取向,在一味伸张个人权利的同时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

引子

1991年电影《过年》讲了一个东北农村家庭过年吃团圆饭的故事。一对老夫妇育有三子两女,大儿子在中学教书,性格懦弱,但媳妇泼辣;大女儿嫁给了某国企干部,可丈夫经常在外招花惹草;二儿子即将研究生毕业,准备和女友一起去南方调研实践;二女儿跟人私奔后怀孕,带着男友回家试图与父亲和解;小儿子游手好闲,和女友看了包夜场的电影后睡眼惺忪地回到家中。

儿女们陆陆续续赶到老夫妇家,一顿团圆饭即将开席。

首先是大儿媳妇发难,她看上了婆婆的金戒指,可是戒指被死死卡住,不得不暂时作罢;大女婿昨晚和大女儿打了一架,今天摆个好人脸来劝老夫妇投资股票;二儿子去南方调研的费用不能报销,想跟老父亲借一千块;二女婿当上了建筑工程队长,盖洋楼买摩托,混得风生水起,终于让老父亲接受了他们的婚事;小儿子在饭桌上宣布和女友准备结婚的喜讯,但婚礼费用需要各位家庭成员的赞助。

本该是一家人和和气气地吃团圆饭,但子女们却不合时宜地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跟钱有关的要求,老父亲将自己一年辛苦挣的钱端上餐桌,恨恨地说,“都愣着干什么?不都等着这道菜吗?”

钱成了团圆饭的主菜,《过年》电影截图

这不得不引出一个问题:如今农村家庭只有靠钱才能维系吗?


电影上映的同一时间,一位人类学家阎云翔也在东北农村做家庭变迁调查,于2001年完成了《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阎云翔发现,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对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摧毁了传统社会,将个人从传统家庭关系中解放出来,又以人民公社的集体生活方式重组;80年代的农村改革中国家从农村基层社会退出以及市场经济的渗入,使得“家庭在成为私人生活圣地的同时,内部的个人也更多具有独立性”。尽管个性与个人主义在农村家庭崛起,但是“村民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基本被限制在私人领域之内,从而导致自我中心主义的泛滥”,个人主义既不全面也不平衡,这些人被阎云翔称为“无公德的个人” (uncivilized individual)。

《私人生活的变革》是阎云翔针对家庭关系研究的论文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以家庭变迁史为主题来重新梳理内容。首先从经济、社会关系和道德三个维度回顾农村家庭五十年的变迁历史,将其粗略划分为解放前的父权社会、50-70年代的集体社会以及80年代以来的私人社会。之后从家庭结构、家庭决策、性别角色以及主轴关系等方面总结农村家庭的变化,最后讨论农村家庭转型过程中不健全的个人主义问题。

一、农村家庭五十年变迁史

1)解放前:父权社会

解放前农村地区虽然有地主,但大部分土地还是以分散的形式归小农所有。受农村低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农民的儿子长大后基本还是农民,而提供全部生活来源的土地只有从父亲那里继承,因此父亲掌握了家庭的经济大权。另外,农民的社会关系网络相对封闭,基本局限于小范围的男方宗亲和女方姻亲,而通过个人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比较困难,因此儿子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继承自父辈。既然家庭的经济大权和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来自父亲,那么父亲在儿子面前就拥有话语权。

在道德层面,传统礼俗社会中父为子纲,儿子不得违背父亲的意愿,并且通过固定举行的祭祖仪式不断灌输和强化父权意识。在子女婚姻关系上,完全由父母做主甚至包办婚姻,不接受婚前性行为,否则就是给家族丢脸。

2)50-70年代:集体社会

解放后国家着手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村土地全部收为集体所有,私人不再拥有土地,这意味着父亲再也没有土地可以遗留给儿子。生产资料也归集体所有,家庭财产只有少量的个人生活用品,父权社会所依赖的经济基础被铲除。而工分制的推行让每个家庭成员的劳动贡献清晰明了,父子的地位逐渐平等。

社会关系网络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先将家庭从亲属关系的结构中分离,之后再将家庭直接带入现代社会体制”。一方面批判封建大家庭思想,宗族祠堂与族谱渐渐消失,个人从传统家庭中解放出来;一方面又以农村合作社的形式重组,鼓励村民参加篮球赛、看电影以及开村民大会等集体生活。这一时期村民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从宗亲和姻亲扩展至整个村子,从父辈继承的社会关系网络重要性开始下降,出现了朋友和同事的新型关系。

在道德层面以没收族产和禁止祭祖等庆典仪式来批判封建父权,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是抚养义务,父权不再神圣而变得世俗化。同时宣扬社会主义新道德——“我是革命事业的一颗螺丝钉”,集体取代父权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在子女婚姻关系方面推行《婚姻法》,禁止父母包办婚姻,提倡青年自由恋爱,将婚姻决定权交给子女。而且在性道德上有所开放,阎云翔所调查的村里男女青年订婚后一般去县里照相,路途遥远以致不能当天往返,村里便开介绍信允许他们在县旅馆住宿,也就创造了被默许的婚前性行为环境。

3) 80年代后:私人社会

1983年农村改革后国家逐渐退出农村基层,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按人口分配土地,儿子无需经过父亲即可获得承包权。而且市场经济开始渗入农村地区,此时种地最多也就解决温饱,搞副业或者外出打工才能挣钱,脑子灵活和体力强壮的年轻人在这方面相比父辈更有优势。既无土地等财产可以遗赠给儿子,又不能为家里多挣钱,经济上的劣势导致父权进一步衰落。正如阎云翔采访的一位村民所言,

我很会种田,但种田挣不了什么钱。我知道怎么给祖宗上供,但在当今社会里又不时兴迷信。我最不愿意和警察或者干部打交道,但是家里总得有人出面去对付他们。所以我就让儿子当家了。

身为建筑工程队长的二女婿盖洋楼买摩托,家庭地位陡然升高,《过年》电影截图

也因为市场经济的渗入,以往封闭的农村社会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局限于村内的父辈社会关系在村外基本派不上用场,需要自己建立新的朋友和同事关系。以结婚收礼为例,阎云翔发现六七十年代参加婚礼的基本上都是亲戚,八十年代后出席婚礼的宾客中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和同事,甚至在某些富裕家庭婚礼上朋友出席的人数超过亲戚,由此可见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越来越依靠个人能力。

既然在经济上父亲相对儿子处于劣势 ,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也主要依靠个人,以往父为子纲逐渐扭转为子为父纲,正如电影里老父亲所言,“这年月领导不了喽,别被你们领导就好喽”。而随着农村家庭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人都有了自己的卧室,隐私空间创造了更多自由恋爱的机会,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先孕的现象更为普遍,村民对此也不会多加议论。


虽然我的文章阅读量很低,但仍然有人未经我的许可在其他平台转载!因此,我决定部分原文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即使这只会给非法转载者增加一点难度而已。



一家人团圆在一起才最重要,《过年》电影截图

写作不易,转载请告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