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成功创业,有章可循

来源:二三娱乐
成功创业,有章可循 创业是解决一个细分市场的主要矛盾并且创造商业价值的过程。——赵鑫

创业能学会吗?下面我要讲述的这本书——《单点突破》,比我自己更能清晰的阐述这个观点。

洋葱基金合伙人张本伟写的这本《单点突破》,是一本讲述新创企业生存法则的好书,在豆瓣评价达到了8.0分,作为一名创业者,通读一遍以后,结合实际情况看,它是很对得起这个评分的。

书中提到一个观点说,创业到底是不是可以学习的呢?

在这方面,全球两个创业最发达的经济体——中国和美国的认知截然不同。在硅谷,一群理工科和商科出身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究和总结方法论,也就是说,他们相信创业是可以学习的。反观中国的创业环境,有人说创业者是天生的,有人说创业者是干出来的,有人说创业要靠人脉,总之,他们认为,创业是教不会也学不会的。

而之所以写这本书,作者就是想要打破这个观念,通过总结自身实战经验,结合创业成功的案例,总结出创业的方法论。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自己有过两次创业失败的经历,而恰是这两次失败的经历,让他总结出很多经验。这让我想起马云说过的一段话,要成功不要看人家成功的故事,因为成功的因素千千万万,但失败的原因却大同小异!

创业是件九死一生的事,想在强敌林立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必须找到突破点,如何找到突破点呢?作者在寻找客户和创建团队时给了我们这些建议:

一、看客户,找到细分客户群刚需

1、快速定位精准客户

任何一个创业项目,都无法满足所有的客户,这就像谈恋爱一样,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个只属于你的背影,找到那个你爱的,也爱你人。

因此,在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的时侯,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几个问题:

·客户是谁?
·客户的活动场景在哪里?如何找到客户?
·客户的需求是什么?
·客户的消费决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客户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客户口袋里有多少钱?愿意怎么花?

要做到这一点,创业者必须对客户有全面的了解,最好深入到客户群体中去了解他们,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被称为中国营销第一人的史玉柱的案例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在《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这本书中,史玉柱是这样说的,我在脑白金推出初期的时候,还没有正式销售、还在试销的时候,有一次我带了几个人去公园实地调研。一些老头老太太在公园亭子里聊天。因为那个城市我们已经在销售脑白金,我就上去找他们搭话。

我问他们对脑白金了解不了解,他们说知道脑白金。

有一两个老头老太太说他们是吃过的。大部分人说有兴趣,但是没吃过。后来我就问他,为什么不吃呢?他们说,买不起。

后来我在聊天过程中发现,中国老头老太太其实对自己是最抠的,对孙子他是很大方的。他的钱存在那养老…

怎么样才能让他买脑白金呢?

他们就说,除非儿子或者女儿要给他买,他就愿意吃。

我发现有多半的老人都是这样的,并不是不想吃,其实在等他的儿子或者女儿买。

所以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就觉得,要卖脑白金,不能跟老头老太太说话,要跟他的儿子或者女儿说话。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广告语因此诞生。

2、非刚需市场的生存之道

周鸿祎将好产品总结为六个字“刚需、痛点、高频”。刚需市场固然是好,但实际情况是,刚需市场是众家必争之地,早已杀成一片红海。

众多创业者进入的实际是非刚需市场,因此,我们重点探讨的是,非刚需市场的生存之道:

a、缩窄人群,提高强度

这种战术首先是依靠小众人群,维持自身现金流健康和产品快速迭代;其次是将小众人群作为粉丝团,利用粉丝团的传播效应覆盖更大的市场。说简单点就是“小众打大众”的战术。

以小米手机为例,小米1在诞生之前,喊出口号“为发烧而生”,并在社群中找到100名手机发烧友参与讨论产品研发。这批人实际上成为了最早的铁杆用户和宣传者。

b、提高频次,反复唤醒

说直白点,就是在你常出现的环境里反复唠叨。

举例,我家小区门口有一个推车摆摊卖“卤肉”的师傅,最近置办了一个喇叭,从早到晚播放一段录音‘卤鸡爪、卤猪蹄、胡辣羊蹄…’。我猜他销量最近明显提升,拿我来说,以前不怎么买,现在一饿了,再一听他的广播,消费冲动明显增加了。

所以,找到目标客户,采用适合方式,反复唤醒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二、人剑合一的团队

1、创业合伙,选什么样的人?

a、团队的基本素质:齐心协力
b、团队的专业素质:能力互补
c、创建最小可用团队,小是为了能够灵活沟通,控制股权,节省成本
d、找到“铁三角”组合,团队必须基本“可用”,什么叫可用?就是团队中要有产品、运营和技术

2、创业团队股权如何分配?

a、创始人最好是大股东
b、股权不宜过度分散
c、初期不要给员工股权

创业如同游走于茫茫黑夜。手里拿着商业计划书,就像拿着一些不太靠谱的地图;在执行中不断做大大小小的判断和取舍,就像在黑暗中一步一步摸索,这是创业者必须面对的功课,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赵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