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画心百年--欧美现代绘画拾遗--No.5 形与空间

来源:二三娱乐

正所谓,形形色色。

现代绘画在二十世纪初已经形成了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以色彩为突破点,另一方,则以形为突破点。色彩一方,或主观或客观,基于二维的平面,利用单点透视,将视觉情感或还原、或放大;形的一方,力图颠覆单点透视,运用多点透视和空间几何的归纳法,试图将事物的本质,以更全息的方式平铺到二维画版上。从难度来看,后者实验性更强。实验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一、塞尚的名言

要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

                                                                                                                                                                             -- 塞尚

这句话被认为是后来立体主义崛起的座右铭,也是影响了毕加索的一句话。在进入下一阶段之前,有必要对这句话做一下梳理。

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塞尚对自然形态的,略带主观的归总,任何形体,都可归纳或分割为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这是错的。道理很简单,一个观察入微的画家,何必非要落下棱体等(包括柱体和椎体)其他客观的立体存在?

那么塞尚归纳的这三个东西指什么呢?确切的说,是三组线条关系

圆柱体和圆锥体里面包含了直线和直线的关系,直线和弧线的关系,弧线和弧线的关系,以及这三种关系在不同的透视点所产生的倾斜和角度变化(请在脑海中尝试将圆柱体和圆锥体作各种角度的侧倾);而球体,是纯粹的,可忽略透视点的纯圆,一种在任何透视点都完美如一的存在。

塞尚是个画家,一个二维编码师。在把任何三维存在编码到二维的过程中,线条关系是必然的语法。那么毕加索从这句话里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呢?如果要抹去单点透视法则,又要回归到二维平面,没有了传统的透视法,何以体现“立体”呢?这时候,毕加索想到了塞尚的线条关系(成不成功,对不对另说)。

《亚威农少女》 1907

上面这幅是毕加索进入立体主义时代的代表作之一,评论若干,不赘述。笔者这里是拾遗,所以只重点呈现同一时期一些相关作品,据传,这一完成稿的手稿有八百多幅,我们挑两幅,以及其片段做解读。如下

《五个女人》 毕加索 1907 《五个女人》 毕加索 1907

这一年的毕加索,顺着塞尚的思考,进入了立体主义领域。最开始的实验方向,是试图弱化单点透视,仅利用线条关系来构筑纯二维的“立体”。那么,我们来集中观察三幅作品中,中间女子的胳肢窝和乳房吧。

最后一幅,还能看到单点透视下面的阴影元素,胳肢窝和胸下还有较碎的笔触勾出阴影。既然要跳出单点透视的“立体”,怎么能有阴影呢?所以倒数第二幅,同样的肢体动作,线条关系略作调整,原本胸下的阴影勾勒少了,代之以一条曲线。胳肢窝以上的地方,突出了大臂的一个平面,而不像第三幅里面,用胳肢窝的短线和肩部短线勾勒框架。但,阴影依然存在。再到第一幅亚威农少女,阴影消失,延续了第二幅的“大臂平面化”概念,乳房那里,开始使用两点透视,左边是向下弯的小曲线与臂曲线连接,偏正面的视角,右边乳房以稍侧的视角,以直线突出整个人体的平面线条。这样两个乳房,不借助单点透视下的阴影关系,而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和线条关系,就实现了“立体”。

当然,再把人脸画得清楚一点,起码有眼睛鼻子,再来一点全息的思想,以及非洲的图腾绘画启发,这幅实验作品就能出炉了,能让一部分人既看不懂又好像看懂了,就能卖钱了。名作,就这样产生了。

二、真正的实验

下面我们把目光从乳房上移开,看着女子的头部和眼睛。最左侧的少女,头部是侧身视角,眼睛却是正面视角。这其中包含了人类原始文化中,对画面信息的多元性解构(伊比利半岛雕刻和非洲部落面具)。

非洲木雕面具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这样的“立体”,是真正的立体吗?就算我们利用了线条,避免了阴影,勾勒出立体感,这种立体,仍然是我们单点透视的经验解读。怎么说呢?如果说画面上除了一条线和另一条线,什么都没有。我们能把它们解读成什么?一种是什么都没有,就是两根线条;一种是什么都可以是(比如画中女人的大臂,如果没有其他部位的关联,就两条弧线,我们能定义那是胳膊吗?),因为我们对立体事物的单点透视解读,天生就是以线条为基本框架的。所以说,线条,还是在单点透视的法则里降维。那么,要做到真正的立体,不是降维,应该是升维。

好了,画卖出去了,钱到手了,实验继续。接下来的几年,毕加索进入了“解析立体主义”时代。

毕加索在解析立体主义时期的实验对象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有人头、人体、小提琴、吉他以及红酒杯,并且对这些主题进行反复、大量的透视练习。我们单列1912年的几幅小提琴的作品。

《小提琴No.1》 1912 《小提琴椎体》 1912 《小提琴No.3》 1912 《小提琴和葡萄》 1912 《小提琴No.5》 1912

第一幅小提琴,我们还能看到用不同角度的白色区块,来定义处于不同透视点的平面。里面主要是线条,分布于不同的透视点所在的平面,线条的分布有点相互干扰,这是毕加索比较常用的空间分割手段之一。到了第二幅,不再需要借助画出来的白色平面来帮助分割,而是尝试把不同平面的线条,置于不同透视角度的椎体概念里面。这个椎体和第一幅的白色区块一样,是独立于本体(小提琴)之外的虚构概念,目的是帮助分解和排列本体的线条。第三幅小提琴,不需要借助椎体,而是让本体的不同切面自己排列,一层一层往上堆。

到了这里,有个问题出来了。如果因为空间和多点透视的分解,导致局部的排列过于零散和随机,使得主体消失到不可辨认,线条也沦为纯粹意义的线条,不再具备感性审视和理性审视的价值,这种“降维”的编码方式对于审美还有没有意义?

当然,我们能想到的,大师也能想到。所以到了第四幅和第五幅,被分解的局部线条和原主体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调。通过增加可辨识的主体符号在画面中所占的比率,让观者知道主体的存在,同时让分割的局部围绕着主体的可辨部分排列。这就是所谓的“奇妙”了,让你知道它“应该”是啥,但是又没法坐实。如果完全不知道那是啥,就是感性和理性上的双重“未知”,这样的未知,是无法映射出“美”的。

第四幅还有些小亮点,一是右上的葡萄,球体,无论从什么视点去透视,它都没有形和线条上的变化,所以毕加索这里只能用颜色来构筑光效了。另一个是琴的左侧板。毕加索在解析立体主义时期的大多数试验中,平面不管是什么角度,大多是平整的。而《小提琴和葡萄》里,左侧板的平面,是弯曲的效果,好像原本坚硬的材料软化瘫倒了,或者说,空间弯曲了。解析中融入了变化,新的实验方向在前方(请看下回分解)。

三、Encoding

三维世界 ----☛ 降维编码 (Encoding)---- ☛ 二维画面

上一句是个简要的流程,其中Encoding的过程,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尝试,单点透视、直线、曲线、色块,都是常见的编码语法。毕加索在整个立体主义时期所尝试的,是一个新的语言。他想要达成的,是这种编码语言具有全息性。也就是说,在单点透视下,我们从二维画面上只能看到对象的一面,或者还有些许变形的侧面,我们对于对象的背面、上面、底面、甚至剖面的信息都是无法获得的。毕加索对全息的感悟,来自于其对雕塑的喜爱和理解,而雕塑对于物体的表现,是三维的。但是,正像笔者上面论述的,三维降维,透过单点透视阴影或色块也好,线条也好,还是不能实现真正的“立体”。如果要在二维实现立体,升维语言,是唯一的方式。

但是,这种语言,能不能被读取呢?

四、爱之极

毕加索是个作画量极大的画家,其一生存世的作品,有说超过三万幅,有说超过六万幅,这其中还不包括那些画完就当即毁掉的手稿。就以存世的画作来看,他几乎每天至少要画一幅画。他的生活,估计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是画画了(还有雕塑)。其实笔者略览毕加索其他时期的绘画,感觉以其说他在做画艺上的实验,不如说是在自己画着玩。太爱了,其实就无所谓别人看得懂看不懂,爱而探求,是属于毕加索的第一义。

在进入下一篇,毕加索的黄金时代之前,再看几幅毕加索早期,在进入立体时代之前的作品,其中有学院派系的,有印象派系的、也有像蒙克那样表现主义的,当然,18禁就免了

《右脸》 1892 《学院人体》 1895 《印象@巴塞罗那》 1895 《科学与慈善》 1897 《To be or not to be》 1900 《招魂》 1901 《你家就是竞技场》 1905

四、与画心平行的世界

1914年 -- 美国的法定工作时间减至每周55小时;费迪南德大公夫妇遇刺,一战爆发...

1915年 -- 德国炸沉卢西塔尼亚号游轮,超过1100人遇难,美国对德国宣战;沙皇尼古拉二世独揽俄国军权;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

1916年 -- 英国开始研发军用坦克;冯•兴登堡被任命为德军西线总指挥...

1917年 -- 肯尼迪出生;普利策新闻奖创立;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1918年 -- 奥匈德要求停战;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德彪西去世...

1919年 -- 美国拒绝签署凡尔赛和平协议;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成立法西斯党...

1920年 -- 第一届达达主义艺术展在柏林举办;高尔基去了美国...

1921年 -- 艾略特开始写《荒原》;德国马克开始大贬值...

1922年 -- 墨索里尼在罗马执政;詹姆斯•乔伊斯出版《尤利西斯》...

1923年 -- 《时代》杂志第一次出版;希特勒被判五年徒刑,只坐了9个月;爱森斯坦制作电影《战舰波将金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