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与其研究产业政策如何精准,不如把权力还给企业家和市场

来源:二三娱乐

经济市场化不仅仅在配置资源方面有优势,在处理问题时同样优于计划经济,它能够把市场的问题用市场化的方法处理掉,而不致变成社会问题。

昨天,朋友贴出一篇人民网的文章《东北三省经济分化态势明显,产业结构调整需精准施策》,文中提出地方针对经济发展管理能力的一些欠缺需要加强等。

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李翔商业内参》转述的经济学家张维迎与林毅夫的争论。张维迎的主题是“产业政策注定会失败”。

他认为:产业政策成功的例子可谓凤毛麟角。原因在两点:第一是认知能力的限制;第二是激励机制的扭曲。

认知能力的限制,说白了就是万金难买早知道,我们几乎不可能预测到哪一个产业会大爆发,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

比如大庆,没发现石油之前谁也不会预测到大庆石油工业的巨大发展,而能否发现石油,却是谁也不敢确定的事情(此前日本人就曾经在这里勘探过,并没有发现石油)。

20年前,老杜所在的城市来了一个副省级的市委书记,官场管这叫高配。

领导来了之后,制订了一个城市发展的规划,简称“13633发展规划”,基本上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三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以6大行业为啥啥啥的”,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

后来的结果呢?当然没结果了。

市场形势好,资金充足,大家烈火烹油,热火朝天,企业投资欲望强烈,市场需求旺盛,那么,各个行业都在发展,差别在于发展的速度快慢与企业规模的大与小。

这个时候,产业政策有什么用呢?

当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时候,管理者利用手中的资源调拨权去扶持,去支援。这个充其量叫锦上添花。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旦某个行业呈现好的形势,市场资源自然会去向这个行业流动。就像现在的互联网+。

在市场经济时代,没有哪个赚钱的行业是因缺钱而饿死的。相反,倒是管理者的扶持,容易因“激励机制的扭曲”,造成市场信号失灵,企业判断失误。

而一旦总体经济形势不好,那么,消费者缺少购买力,市场疲软,企业产品滞销,资金紧张,承受能力差的企业倒闭,承受能力强的企业紧缩经营行为熬过冬天。

这个时候,大家比的不是谁能挣到钱,而是谁能少赔钱,谁能活下来。

这就像去年下半年的房地产行业,因为货币政策的调整而普遍紧张,一些承受能力差的,企业债务重的,或经营管理成本过高的,撑不住,就出现了市场违约,还贷超期等。

这个时候,产业政策有什么用呢?

输血,为血管已经干瘪的老病企业输血。

可是,输血管用吗?

承受承力差,是企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差,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所以企业天生就该有抗风险的能力。如果没有,那是企业本身的问题,一遇到风险就可能死去,也就该死去。

债务沉重是企业经营策略失误造成的,像房地产开发初期有些皮包房地产公司,通过关系搞到一块地皮,再把地皮押给银行贷到一笔钱开工,挖个大坑就开始卖楼花,然后再用卖楼花挣的钱施工、还贷、赢利,整个一空手道高手。这样的企业,遇到市场资金偏紧肯定会死去。

老杜生活的城市,自己家的居住小区一角,就有两栋九十年代留下来的烂尾高层,框架都建得差不多了,赶上第二拔经济整顿,资金链断裂,空手道高手跑路,两栋楼框架就在那里立了多年,承受着四季风雨。

经营管理成本过高是咋回事儿?

这个大家最明白。环顾一下你所在的机关或企业或事业单位,看看有多少人不上班在领工资,看看有多少公车在进进出出,还有各种免费的午餐、晚餐,还有企业那些大额的莫名的公关费用,这些都是管理成本。

市场形势好的时候,这些支出都是小钱儿,管理者根本不在意。可一旦形势逆转,企业的这些支出立马就会成为大包袱,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

通过对三类出现问题企业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三类问题其实本质上都是企业自身的问题,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失误造成的问题。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这是《国语·越语上》里的一段话,因为入选2013年高考试题而广为人知。这里的“贾人”就是商人,“资”是准备,意思是“商人夏天准备防寒,冬天准备防暑……以提前准备防备匮乏。”

一年有四季寒暖更替,自然界有干旱洪涝灾害,市场需求当然有旺盛与疲软。这个公元前的商人们就知道,而现在却有很多企业领导天天做着“明天一定会更好”的白日梦,结果美梦变噩梦,你还能怪市场吗?

企业因为自身经营管理出现问题,无法在市场中继续存活,那么就该正常的死去。同时通过市场化手段,让企业中本来还有价值的资源转移到其他仍然有活力的企业中去继续发挥作用,继续创造效益。

可是,我们的产业政策的扶持却是用有形的手去干涉无形的手,去扭曲市场信号,用打强心针的方法让失去创造价值能力的企业垂而不死,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僵尸企业,同时,把企业本身的问题扩大化为社会问题。

一个饭店倒闭了,厨师服务员会自己去找工作,没有哪个饭店职工会去上访;但是一个僵尸大企业倒闭了,或濒临倒闭,企业职工却要上访,为什么?

就是有形的手的过分干预,把市场主体的企业变成了自己的下级部门,既然你全管了,当然企业活不起你也要管,职工没饭吃你也要管。

市场形势好的时候,产业政策帮不了大忙,只能锦上添花;市场形势不好的时候,产业政策却让管理者背上大包袱。

而经济市场化不仅仅在配置资源方面有优势,在处理问题企业时同样优于计划经济,它能够把市场的问题用市场化的方法处理掉,而不致变成社会问题。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到本文最初关于东北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政策再精准也不过是猜谜,没有人知道市场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所以,最好的方法不是管理者来替企业家做主,发展什么不发展什么,因为你不可能判断准确;最应该做的恰恰是放手,把有形的大手从市场里缩回来,去把住法律的边界,让企业在市场里依法依规经营;而市场里的经营问题,是企业家的事,是企业的事,让他们根据市场信号去自主决策好了。

他们做对了,自己挣钱,社会受益;他们做错了,自己赔钱,对社会危害也很小。没有机会在社会上制造出大批的僵尸企业,死不起活不了,成为社会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