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成败

来源:二三娱乐

  很多时候,成败带着因果逻辑并不清晰的偶然,但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找因果,施加其于合理性。四年前我高考的大斩所获,而比己优秀的人的相继失利,很可能是卷子比较符合自己的口味,发挥的正常乃至超常,甚至仅仅是判卷老师眼一花手一抖多给了个几分。他人羡艳的目光下写着他们的诠释:努力中会有回报,看她平常就这么拼命,果然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啊。比我努力且得法却分数远逊色于我的人多如鸿毛。没人愿意接受高考结果偶然性大于必然性这一毫无主观能动性的结论。没人愿意承认十几年的努力可能因为考试时那么几个小时的莫名其妙的脑残而付诸东流。

就像这次GRE的失利,与共同准备之人过于凶狠的对比,让我震骇不已,拼命反省,质疑自己——我发挥不好?我准备不够充分?干脆就是我不够聪明?我没有天赋?她比我聪明?

一直以来那么自然这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这种以结果论成败的思维,这种用成绩,成就等可以量化的指标增加自己自信,削弱自我价值的方式,突然变得令人怀疑与困惑起来——

有没有,一种不能用外物衡量的品质?比如内心的强大?比如从困境中迅速摆脱的勇气,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从容?一直以来的标准,会不会是那么不可靠而灭人性?

但转念一想,强大的确需要证明。可以是傲娇的成绩,可以是一所上市公司,可以是一段精彩的演讲,可以是一部惊天的作品。不经证明的能力,只是空中楼阁。有成就未必有能力,有能力也未必一定有成就,手可以偶尔一抖,脑可以偶尔一残,但总是抖啊,残啊,就莫无限惋惜地用“发挥失常”来挽留自己的颜面了,毕竟能力与成就之间的关系,是基本线性回归的,莫为自己GRE的失利找借口啦。好好干吧。

踏实再踏实,努力再努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