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不养儿不知儿女恩 (一)

来源:二三娱乐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是站在一个儿女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出的结论。

不养儿不知儿女恩,是站在一个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出的结论。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是我作为儿女从小就被教育的道理。

不养儿不知儿女恩却是我身为父母感触良多的体会。

不养儿不知儿女恩 (一)

每个父母大概都不会否认自己对于孩子的爱和付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父母在此基础上甚至还加上了“尊重”;“平等”;“独立”等等,诸如此类的词汇。但是,扪心自问,又有多少父母真正做到了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做到了对孩子独立的尊重呢?我们又是如何理解独立的真正意义呢?

在展开这个话题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个关于走路的研究:

走路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很难模仿的高超技能。

走路时人的身体不断向前摔倒,双腿及时地交替向前迈出,保持身体的动态平衡,脚掌则依次蹬地,提供向前的动力。整套动作看似一气呵成,毫不费力,但其实背后需要大量精确的计算,差一点都不行。

走路到底有多难模仿呢?要知道,就连目前最先进的走路机器人都很难走得过一名 3 岁儿童!

人体是一架天生的走路机器,多年的进化把很多与走路有关的功能固化在了人类的基因组当中,我们一生下来就具备了走路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先决条件,只要稍加练习就可以掌握这项绝技了。

人体的这套走路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负责感知周边环境和自己身体的位置,这部分主要由双眼和内耳中的前庭神经系统(Vestibular System)组成;

另一部分负责执行走路这一动作,人体的大部分肌肉、骨骼和肌腱都有参与。

因为走路对人类的野外生存太重要了,所以上述这两个部分必须配合得天衣无缝才行。

我们务必要注意文中这样的文字:我们一生下来,就具备了走路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先决条件,只要稍加练习就可以掌握这项绝技了。

对比一下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是你教我学走路”,你大概就明白了我想表达的真实意思了。即使是你认为的最亲近的母亲,对不起从真实的底层分析看走路这件事也不是她教的你。

记得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爱孩子这是连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根据我现在的理解老母鸡不会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它不会思考,它没有足够的认知,进而它不可能基于足够的认知产生理性的思考。

我们不可能也不愿意把自己等同于老母鸡。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了:加强自己的认知。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也许对于走路的认知你是刚刚知道,但是对于生命的形成和产生我们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的结合才有可能孕育一个全新的生命。(低等生物或者无性繁殖不在次讨论的范畴)但是,这种生命本身的结合并不是我们自身可以控制的。(在自然条件下)不论你的感情多么丰富和热烈都不足以改变生命本身内在的选择。可以说每一个生命的产生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这种天然的注定必定造就它一生一世的独立。

在龙应台的名篇《目送》里的一段——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能否认我也被这样的文字感染过。但是当我们自己的认知水平在不断加强之后,我们可以感动,但绝不能被自己感动了。因为这就是客观规律它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甚至这样的“目送”在生命诞生之时就已经被刻进了生命本身。

这个世界最荒谬的事情之一就是:为人父母居然可以全凭自愿;无需学习;没有考试;无证就可以上岗。

好吧。这个社会暂时还真没有这样的学校。但是我们可以靠自己亲手搭建这样的学校。同时请注意,这样的搭建过程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更多的是为了我们自己!与其说这是在教育孩子不如说这是在修炼我们自己。开学致词我已经写好了,希望与你共勉: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孩子身上的不解,其实是我们自己对世界的不解。

如果我们不包容孩子身上的不完美,其实是我们自己无法接受自己的残疾。

如果我们分不清“孩子”与“我们”的边界到底应该划在什么地方,其实是我们自己在生活中的界限还没有完全确立清楚。

如果我们无法正视孩子天生的独立,其实是我们自己在行走的路上依附或者攀爬的时间太久了。

如果我们无法做到,拿出勇气对孩子说虽然你并不完美,但值得我们全身心的爱。其实是我们从来没有拿出勇气全身心地爱过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在口中,在心里永远只剩下你是我的儿子,你是我的女儿,总之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无论如何我都是为你好的念头时,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反思了:我们这样做真的是爱吗?还是以爱的名义进行道德绑架?

总之,在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面前,我们都应该明白:他们因我们而来,但绝不是为我们而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