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午后三点
昨天,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的养老保险问题中提到: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朱铭来认为:实际生活中,作为社保存在的基本养老保险显然难以满足居民退休后养老生活的全部需求,要想年老无忧,人们还需要综合多种养老方式。朱铭来教授鼓励大家购买商业性的养老保险。
01
提到商业保险,真的是几人欢笑几人愁。
我的一个熟人王姐,在一个化工企业上班,特殊工种,女的,45岁就退休了,退休的时候工龄27年,每月的养老金1200元多一点,她两个儿子,老大大学三年级,老二小学四年级,都是正用钱的时候,这一个月的养老金还不够生活费呢?怎么供孩子上学啊。这时候她就觉得当初要是再有一份保险就好了。
可是,你要问她当初为什么不买呢?她却说“保险那东西,能信吗?保险公司的都是骗子。
02
王姐的关于保险公司是骗人的成见,来自于她的嫂子。
李嫂娘嫁一个本家妹妹是一家保险公司的代理员。几年前,建议她嫂子买一份他们公司新近推出的XX红的分红养老险。说这是同行业中性价比最好的险种,每年返息,利息比银行高,而且老了还能领退休金,是唯一一种“想领钱就领钱,想交钱就交钱,非常灵活”的保险。李嫂就从银行取了两万元钱交给了娘家姊妹,买了一份,每年交2万,连交5年的养老分红险,据说50岁以后就可以领退休金了。办过手续以后,李嫂问妹妹:如果说我中间有事情想把这笔钱取出来,可以吗?妹妹说:没问题,肯定能给你取出来。
李嫂就买了,可是买过以后两个多月,她婆婆病了,急需花钱,她就想把这笔钱取出来应急。可是在办理手续的时候柜台人员劝告她最好不动这笔钱,因为如果现在取出来的话,当初交的两万块钱,到手就不到1万2了,剩余的部分说是手续费和业务员提成的费用等。
李嫂一打听,光妹妹的提成费就拿走了她8000元,她愤怒地责问本家妹妹,妹妹委屈的说:她只是按照规定提成,一点没有多拿。
让李嫂更加气愤的是,如果她不把钱取出来,那以后每年交的两万,代理员还会有40%的提成,这样算来,李嫂的10万元钱,代理员就提了4万元,剩余6万元,等到她退休的时候能领多少退休金啊?
李嫂咬咬牙,把钱取了出来,并且对本家妹妹说:你别想再赚我的钱!那个妹妹却说:现在谁做生意不赚钱,白吆喝啊?你要害怕买菜的赚你的钱,就淡喝稀饭别吃菜!害怕买衣服的赚你的钱,你就别穿衣服、光着身体上街吧!
就这样,两个人噼噼啪啪开战了,可怜的李嫂,不但损失了8000多元钱,连姐妹都成了仇人,捎带着娘家的亲戚也各自站队,分成了两派。
03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买保险的人确实在购买险种之前货比三家,可是很多货比三家的人最终买的保险依然不是自己最需要的。
于是,我们不仅要问: 商业保险真的不能信吗?
专家说:所谓保险骗人,实际还是人骗人,保险本身并不骗人,要想保险不骗人,关键是你要懂保险。
怎么才算懂保险呢?钻研险种的说明书,搞懂专业术语、熟悉赔偿条款和限制条款,这样算不算?
实际情况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大家各忙各的,每个人都需要钻研自己的业务,提升自己的业绩,除了保险工作人员,谁有时间为了买一份保险自己琢磨保险品种那像长篇小说一样厚度的说明书呢?谁又会为了买一份满意的保险去弄明白晦涩的条款和术语呢?
因为对代理人员的不信任,大家宁愿不买保险,也不愿上当受骗。
并不是说每一个保险代理人都是骗人的,保险代理准入门槛低,队伍良莠不齐,很多代理人自己都弄不明白险种的作用和赔付范围,怎么可能给你提供一个合适的险种?
所以说,商业保险,这一阳光行业的人员素质亟待提升。什么时候大家像去银行存钱一样,主动自觉的去柜台办理保险业务,而不是代理人东一家西一户的宣传鼓动,就说明商业保险已经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