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黄帝内经,为何很多人在“生气通天论”读不去?

来源:二三娱乐

读黄帝内经,很多人在这里就止步不前,那就是第三篇,生气通天论,此篇看似简单,实则内容丰富,而且文字古奥难懂,如果说前二篇是给我们说原则讲思想,灌输养生理念的话,这一篇开始就算是开始讲干货了,开始讲到人体相关的干货了。所以,也挺佩服编书著经的人,由浅到深,连教学方法都考虑到了。

为什么很多人读到这就开始觉得没劲,主要是学得枯燥了。因为讲自然现象少了,有趣的事少了,讲人体现象多了,自然枯燥。就像一个西医学生,天天对尸体解剖,割这割那,他能不感到枯燥吗?所以很多人即使认为内经很重要,就是受不了它的干涩难懂,因为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咬文嚼字,否则真是没法读,读了也白读。其次是急于求成,结果就若有所失。这是心态问题,世界上哪有一步登天的事?做什么事情总是想尽快得到自己想要的,总是想着内经会告诉你,上火了吃什好,感冒了喝什好,带着这样的思想读就算给着译文你去读,也感悟不到中医养生的真谛,这样为了读而读,有的人甚至还背下来,这又有何用呢?内经读的是思想,读的是智慧,读的是养生防病的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基础打牢了,病来药到,药来方至,得心应手。但是很多人过不了基础关,都想直接要方子,要秘芨,沉不下心去看内经对阴阳五行人体机理的讲解,最终也只能感叹岐黄难懂了。再次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不是感悟式的理解和追溯古义,而总是带着现代化的审核式的逻辑思维去对比和论理。自然就越看越降低了期望,甚至变成了反对黄帝内经的阅读者。

所以我认为读懂读顺内经,需要做以下两个方面的事,也是我前期学习的经验小结,特别是从生气通天论起,应更加注重这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要咬文嚼字,说文解字。这个非常重要,古人作书使用文言文,惜字如金,每使用的字内涵都十分丰富,而且古今代差之远,字义变化定当有别,以今度古,以古套今必然产生岐义错意。就拿生气通天论来说,生是什么,生气又是什么,为什么用生,不用发,不用阳或阴?通是什么意思?天又是啥?只有搞懂这些玩意,读下去才有意思。我看网上很多人写心得都是搬译文抄别家,完全没有投入到学习中,因为我几乎看不到关于生气通天论的有关解释,即使个别人有写过,也是一带而过!也许他们觉得这篇名太简单,不需要解释过多。可是为什么那么多的网友反映网上很多人说内经,看了跟没看似的,似懂非懂。你看人家徐文兵就不一样,他讲四气调神论讲得你心里舒服,理解,接受。这和他对字义的理解极其深刻有关。我们来实践一下咬文嚼字,生气通天论,从生字的字形变化可以看出,生是象形字,如下图:

最早的甲骨文的"生"字就是一颗小树或小草从地上长出来,还没有叶子没有果子。你看看现在的"生"字都变得面目全非了,所以古人论生讲的原义就是生长,发陈,破土而出的状态叫生。我们现在看生字,首先想到的是产生发生的意思。这就是古今之异同,以今度古必出岐义。气字呢,在以前的文章中作过详细解释,不要赘说,简单说气是一种能量态,隐含着某种能量转化的力量。古人在生气通天论中,生气一词为什么用生气,而不是阳气,网上很多人认为生气是指阳气,当生气是阳气固然不错,但不如生气一词恰当,更加有生命力!因为生字破破土而出,更能表达阳这种生发之气从阴中而来,体现阴阳的转化。不仔细思考,是搞不清楚这里头这么有意思!所以我们应该这样理解这个篇名:从阴的物质能量中转化而来的阳气,生发,向外,应当与天相通,即与大自然应当有一致的运动规律一致。

第二就是要少看译文,多看伤寒名家对内的讲解,译文的白话文是概略性的翻译,根本没有解释清楚古文中很多含义的历史典故或来由或变化沿革!也没有讲清一些名词的具体含义,如果本着看一看了解了解的心态,这些足够了,但如果以中医治病的标准去读,那远远不够,比如说有个名词叫"虚邪贼风",译文的解释根本让人看得似懂非懂,但你看过倪海厦的讲解后,你会对黄帝内经里的一些名词有更深刻的认识!你就会觉得,内经不仅仅是提供养生的思路,也提供治病的思路。那些说内经只讲养不讲治的人是无知的,需要一个名师领着入门!也许吧,没有师傅的传授,很多人读完内经也不知何用,只知道它讲养生!

但愿喜欢黄帝内经的每个人,不要止步于第三篇,学习开慧,一起进步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