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尔浪洼
张爱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以及近年那些鱼龙混杂大行其道的成功学,不知道害苦了多少人。常常,早上,总见一些人,像打了鸡血似的,又跳又叫,挥舞着拳头:“我一定能成功”,每次见到这样的场景,我就苦笑着摇头。我们都知道,成功这档子事,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幸运的,而喊口号这种事,也不会帮着你真正的成功。人生,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其实需要准备好的是那份坚持,以及接下来,面对各种困难的那份韧劲。而事实证明,那些越喜欢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头的,往往出局的越早。而那些越不怎么吭声,一直低着头往前走的人,才是后半程的黑马。所以,在人生,或者职场的马拉松中,总会出现很多意外,成功的大多不是你当初预料到的那些人。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常常心有不甘,但我们常常却预料错误。这不是人家出现了意外,而是我们对真相事实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是时候该纠正回来了。
我们常常强调我们年轻,或者我们有冲劲,乃至我们很勤奋。没错,这都是很好很好的,确实是优点,也是优势。当将其放大到一场时间和距离都远超过目前视力所及,乃至经验和知识所及的范围之外后,你会发现,此时,年龄、性别、智力、知识、经验等等之类的优势,俱都不重要了,或者说不复存在了,它反而需要的是一些别的东西。例如,韧性,耐力,掌控节奏的能力,判断方向的能力,跌倒爬起来的能力,自我修复、自我疗伤的能力,自我定位的能力,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等等等等。
所有以上这些能说得清的,乃至很多用语言文字表述不清但实质存在的东西,我将它们统称为慢成长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需要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持续,慢慢成长的能力。
一旦我们将人生和职场拉得这么宽阔,拉成一场马拉松式的比赛,你就会发现,此时的快与慢,已经与过去我们所理解的快与慢不不同了,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调整我们的理解方式。此时此刻,以前的快,也许就没有那么快了,而以前的慢,也未必就像你想的那样慢。因此我们所要对应的方式,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
对此,我想讲两个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来加深大家的理解。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35岁起步的,是一个成长极其慢的故事。
实际上,关于他的故事,我在过去的文章中谈及过,一直读我文章的朋友,当不会陌生。但为了本篇文字叙述的完整性,我就简略再讲一次。
他是我的老上司,也是我所在行业的一位专家,在行业享有盛誉。今天叙述,还要提到最新的变化,也就是在他70岁到来之际,他作为创始人发起的公司,已成功上市,而他也正式迈入了亿万富翁的行列。以前对他的叙述,更多是集中于他在学术领域的成功,以及对这个行业的贡献,今天加上关于财富的部分,可能在有些人眼里,才更像个成功者。
他自小家庭贫寒,幼年丧父,母亲养大,后考入北京的一所大学,在即将毕业分配之际,文化革命来临。数十年寒窗苦读,毕业却无英雄用武之地,只好随着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们,上山下乡,在乡下度过了10多年,直到35岁,才回到工厂,从事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行业。也就是说,他其后所从事的专业,35岁才开始学习和起步。这跟我们所说的“成名要趁早”,真是十万八千里。
但这个35岁,却没有造成对他的阻碍,虽然差不多也还是从零开始,但他仍然没有浪费时间,但也没有好高骛远。他是从化验员开始做起的。勤勤恳恳,认认真真。35年后,当我替他整理论文时,发现,也就是在他被分配到化验室的同一年,他发表了他此生的第一篇“学术文章”,一篇关于化验方法的文字,豆腐块那么大。其后的几年里,他所发表的东西也基本与第一篇类型相似,也都没有出化验方法的范畴,大小也还是没有超过豆腐块。直到第五年,他的视野和领域才走出了化验室,而他的文章,才多少有了一点“学术味”。之后,他似乎又固守在新的一亩三分地上没有什么大变化了。又过了五年,他的视野范围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紧盯着专业领域,写了很多学术文章,还不时越过学术边界,开始向企业管理渗透,偶尔,零星的,也可以看到他对于中国此行业宏观发展的看法。渐渐地,他的研究方向开始逐渐变大,从技术开发开始拓展到了企业管理,以及大生产的技术,基本走出了纯学术的范畴,开始将研究成果和大生产技术相结合。
到了他40多岁的时候,他的视野再度放大,由工厂开始扩大到了整个中国,其后,将近20年,他一直持续追踪和关注整个中国行业的发展,以及全世界范围内,行业的发展和技术动态。在这过程中,他一边在做跟工厂生产密切相关的技术探索和研发,另外一方面,每年追踪整个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并每年对中国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一些宏观数据做预测,整整坚持了20年。从90年初开始,他关于行业追踪和预测的文章一直到现在,他的数据完整,连贯,权威,系统,而他对整个行业的预测,也每每中的,准确率极高。可以说,他对中国这个行业的崛起和发展成世界第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大约到了90年代中期,也就是他50岁左右时,他不仅每年发布行业数据和相关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规模、趋势预测,更是超越行业之外,开始向行业上下游及相关配套产业链延伸。他发现这个行业中配套的材料、设备、一起、化工品等方面发展滞后,大大制约了本行业的发展,于是,自94年开始,他不停呼吁国家、行业支持整个产业链上薄弱环节的加强和扶持。他不仅呼吁,而且也走出工厂车间与书斋,参与到实际的行动中去,帮助一些创业者,近2、30年来,在他的帮助和参与下,使得这些工厂快速成长了起来。就我所知,目前行业产业链上一些知名的厂家里,他参与和持续支持过的工厂,几乎过半。
不仅如此,在有些领域,他多次鼓与呼扔未行动和起色之下,他干脆自己亲自下海试水。90年代末,他将自己几十年的积蓄拿出来,与别人合作,成立了一家仪器公司。他从事行业工作几十年,深知中国在这些产品专业检测仪器方面非常落后,几乎都被欧美和日本垄断,向外国人买仪器, 不仅价格高,支持服务费用昂贵,且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公司成立后,陆续开发了多种专业检测仪器,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在某些设备仪器方面,还超越了欧美和日本,向国外出口。虽然做了如此重大和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但几十年来,他一直低调做人,隐在公司身后,几乎没有人知道,行业内最著名的这家检测仪器公司,尽然是由他参与发起创办的。直到他们的公司要上市了,行业中关心上市企业的人,才从公布的文件中,读到了他的名字。
再之后,当越来越多的人谈起,大家才慢慢知道,他不仅投了一家公司,还向多家行业产业链上的公司和配套物料、设备公司,也投过钱,用他的说法,就是"以前攒点钱,谁做行业薄弱环节上的开发和有意义的事,就投一点,积极参与,以示鼓励"。如此说来,他又有点类似于现在很流行的所谓的天使投资。而且,他只专注于本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更接近于一个早期孵化项目的天使投资人一样,虽然他在做这些的时候,还不曾听过这些名词,也不明白天使投资是干什么的,但他却又在这方面做的非常成功。这使得他的投资意义和对本行业的贡献,不仅仅在学术上面,更是超过了学术范畴,影响面波及行业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日行20英里的,是一个行动非常慢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我在柯林斯的《选择卓越》中看来的,算得上是一个二手故事。但这个故事实在是太经典,很有启迪意义,我非常喜欢,所以不厌其烦地讲了一遍又一遍,今天,在这里忍不住又拿出来了,再讲一遍。
这是个关于登山的故事,主角是两位,一位叫阿蒙森,一位叫斯科特。故事的大意是:两位都是出色的探险家,1911年10月,两支探险队差不多同期出发,希望自己能成为现代历史上最先抵达南极的人。结果是,斯科特所带的队伍全军覆没,5个人全部命丧他乡;而阿蒙森所带的队伍,成功到达南极。两个人的最大区别是,阿蒙森在几乎所有细节上做了更详细的规划,更认真的准备,特别是在每日行进里程上,阿蒙森有非常严格的纪律,严格的规定,无论天气多恶劣,都要按照预定距离努力接近;天气多好,都不多走,尽量保持每日行走的里程的节奏基本一致,既:日行20英里。而斯科特却在天气好的时候,带队猛走,天气恶劣的时候,几乎没有移动。这是造成他们两个命运成败截然不同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将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大家一看便知,意义何在。是的,进步的空间,成就的大小,不是我们一味求快就能带来的,而是区别于一些综合因素的调和处理,以及我们对很多不可预见因素出现时的把握、修正和掌控。快慢其实不是问题,它们背后的东西和因素,才是真正的决定成长或者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10倍速成长,也不是我们在字面上理解的一味地求快,而是要学会综合提高自己的技能、知识积累,眼界胸襟,面对复杂条件和状况的选择能力,乃至修炼自己面对逆境的心态调整和节奏控制。而要达到这样的综合素质,往往需要我们先慢下来,练好基本功。任何一件事情,在最关键的时候,对抗的往往不是那些人尽皆知的所谓意志力之类,而是由基本功累积起来的真正素养。而凡基本功,没有一项是能速成的,都是汗水+勤奋,一点一滴累积出来的。
✤古尔浪洼,工作二十年,足迹遍及珠三角、长三角。做过从工人到副总裁的几乎所有职务。工作之余喜欢码字,冒充作家,写过几个专栏,出过几本书。欢迎交流。转载授权或约稿请简信或联络作者介绍中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