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标题中的“读书”不是阅读图书的读书,而是特指受教育。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日,考场外又是一群殷切期盼的家长们,考试前又是一堆学生们撕书狂欢的场景,加之之前英语取消高考的新闻,一切都让人又开始反思,为什么高考成为我国的特色,也成为一代人永不磨灭的印记,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选择这一条路?
网上对于鼓励高考考生最著名的段子就是:“这是你们脑子最后一次有用的时候,之后就全凭脸了。”又是一句“看脸”体的戏谑,也不乏两分真实。从我高考时起,老师和家长就心知肚明高考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和长期复习、伏案、题海战术的弊端,但只能一遍遍无奈地宽慰:坚持一下吧,虽然累点,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考还是相对公平的。
是的,相对公平,而且由于不同地域的教育水平差异,有全国123卷,也有各地自主命题和不同的考试计分制度,这种“相对”公平和照顾政策,导致了四年后激烈地考研中,原本在高考中被千军万马激烈竞争挤压下的河南、山东、江浙等省份的学生在统一命题的情况下占据了优势,更有可能完成逆袭。一切看似公平的照顾政策长远看来其实都是一种伤害,正如一切保护和庇佑终有一日会造就一个过于孱弱的后代,无法生存。
有点偏题了。最近看过郑也夫先生的《吾国教育病理》,里面提到的两个观念非常有启发。首先,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教育军备竞赛”的时代——大家都有感觉,我们的父辈当年能够考上大学就足以自豪,多得是落榜之人。而现今大学扩招造成的后果就是大学生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谁没有上过大学才让人惊讶。相比较而言含金量也自然降低,于是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成为人们追求的更高目标,相比较而言就是时间和金钱的更大投入,延迟了大多数人进入社会的时间——当然,也有很多人是因为想要延迟进入社会的时间才选择了继续深造。相信对于这一点大家从切身体会都能感受到。
另一个观点就是,高考为何成为全民关注的大事件,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经历,上大学成为普遍和最优选择,与计划生育政策不无关联。如果说职业教育和另外的发展出路的不足、缺失有国家社会多方面原因,那么假使一个家庭不止一个子女,那么分担了的期望和不同的要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自然的分流,比如更善于学习那个选择读书,另一个则能够更早进入社会历练。而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家长们只能用社会统一的标准来要求这唯一的一个子女,并且希望ta做到最好。于是对高考考生的珍视、呵护也就理所当然。
前两天纽约时报中文网有一篇文章,《大学仍是跻身中产阶级的门票》,讲述的是美国的教育现状。文中对“大学值得上吗?”的疑问进行了肯定且坚决的回答:值得,而且差距不止一点点。这在当今中国也同样适用。虽然这似乎是出于现存状况下不得不进行的选择,但其实际意义也是相当明显的。在贫富不均和家庭背景差异的现状下,贫寒家庭的子女只能够通过高考这一途径,完成自身的逆袭。底层的少年能否向上流动,倚仗的就是一个公开、公平的选拔制度。比起之后各种考试和竞争,高考的成本已经是最小的了。
而英语退出高考,我相信会有不少讨厌学英语的学生欢呼雀跃,但他们不知道,这正是削弱了更多流动可能,让高素质、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占据更多的优势的举措。“有用”与“无用”是个相对的概念,而当下中国的教育只有“功利”一条,学什么取决于高考,文凭的获取只为了与薪金挂钩,因此,作为普通人,外在的强制力量不可忽视,英语退出高考,正是从外部上掐断了你掌握更多能力的可能。
现今选择不读高中,出国留学的人不可谓不多,早早辍学进入社会的也大有人在,但他们属于两个不同的极端,在这之间的是数量庞大的中间人群,他们如你我一样普通,经历高考的挣扎,继续自己12年,16年,甚至更久的教育之路,然而能够获得些什么,或许没有人能够真正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