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岁渐长,随着对生活的体验越来越深,越发觉着过去读过的一些经典散发出了更为浓重的意味。十六七岁的那个年纪,正是我急切睁眼看这大千世界的时候,如饥似渴地的汲取各种书籍的营养,而当时带给我巨大震撼的是一本名为《活着》的小说。我不记得合上书本后我沉默了多长时间,只是即便现如今我仍能感受到当时心情的抑郁,彷佛窗外的阳光更加刺眼,映射出我们这和平年代的灿烂光辉。
《活着》是作家余华于1992年写成的长篇小说,故事开头讲述“我”得到了一份游手好闲的工作——到民间收集民谣,无意在乡间遇见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和他的老黄牛,接着福贵老人便讲述了他那历尽世间沧桑与磨难的一生的故事。
福贵本是地主家的儿子,年轻时吃喝膘赌样样占尽,气死了父亲,败尽了家财,妻子家珍却不离不弃。家道中落偏偏母亲生病,福贵前往镇上求药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一去多年不复返。后被解放军解救回到家中,母亲已病死,大女儿凤霞因小时候一场大病成了哑巴,有幸的是小儿子有庆聪明懂事,家珍撑起了整个家,本以为会是平平淡淡过日子的时候,县长夫人生产大出血需要输血,学校组织学生献血,有庆在医院因抽血过度身亡。凤霞和别人介绍的偏头二喜结婚,却在产下一男婴苦根后大出血去世。家珍接连遭受打击,抑郁而亡。女婿二喜在工地工作时意外被两块石板压死。生活艰难,外孙苦根生病,福贵心疼外孙便弄了些豆子给他吃,从来没吃过豆子的苦根最后被豆子撑死……摆脱不尽的死亡和苦难一次又一次摧残着福贵,最后只徒留他和一头也叫福贵的老黄牛在这乡间的夕阳下回忆。
我当时就在心里破口大骂余华残忍,把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写惨死,有些时候明明可以迎来得之不易的幸福时光,接着总是一个又一个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我庆幸这只是小说,现实中哪会有那么悲惨的人生,上天怎么会一次又一次的跟个凡人过不去。但小说毕竟来源于生活,也许这个福贵是很多个那个年代的中国人的集合,穷苦的人们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身边的亲人会突然离去,每个生命在那个年代都无比的脆弱,每一个人都卑微的苟活着,生怕命运会同他们开玩笑,战战兢兢地的过日子。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正因为有异常的苦难,活着才显得更加弥足珍贵。等我慢慢体会到这些,已经过了许多个年头,现在回过头来看这部伟大的作品,更多的是唏嘘和坚毅,彷佛和主人公一同生活了一辈子,彷佛看到那个夕阳下的田野里,那个脸上并没有多大波澜的乡间老人讲着他过去的故事,身边是一头静静站着的老黄牛,整个画面定格。
书中人物刻画得刻木三分。福贵这人本是纨绔子弟,烂赌好嫖,在赌桌上被龙二设计骗光了家产,家中老父被活活气死,家道一下中落,幸得妻子不离不弃,福贵改过自新,发愤图强,无奈被抓去当了壮丁,多年跟着军队四处打战留得贱命一条回到家中,发现母亲早已病死,女儿成了哑巴。后在经历了三反五反、大跃进时代潮流的更迭,儿子死于非命,女儿死于难产,女婿死于意外,妻子死于打击,外孙死于自己的过失,这一击接着又一击的榔头敲打在福贵的头上,似乎都没给时间去哀伤上一个死亡,下一个死亡就已经汹涌袭来。那瘦小的身板承受了多少的沉痛,生活给了他多少次迎头痛击,可都没能打倒他,不像《老人与海》里不屈不挠的老人,也许后来的福贵,也只是剩下为活着而活着了。
家珍是一个好女人。当年大夜里挺着个大肚子去找赌桌上的福贵,被福贵无情呵斥,默默吞着眼泪回家。家珍家境殷实,本是千金之身,父亲把她接回家中安胎,可生完孩子后还是抱着孩子回到了福贵家。后来福贵家没落,毅然担起全家重担,在福贵不在家的日子里把这个家操持得里里外外都好。家珍还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害死自己儿子的县长春生是福贵的老战友,虽然一直原谅不了春生,在文革期间,春生受不了羞辱想轻生,家珍说:你还欠我们家有庆一条命,你现在留着你的命就是等于还给我们一条命。而最终这个好女人还是抵挡不住儿女接连死去的打击,一睡不醒。
凤霞很懂事。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很小的时候凤霞就被烧坏了脑袋变成了哑巴,可是照样每天帮妈妈分担家务,长大了些还会帮忙做一些手工活帮补家庭。看中了二喜的憨厚,也不嫌弃他的偏头,原本就是这么个善良的农家女子,却死在了医疗条件不好的农村医院病床上。
有庆非常机灵。学校里有什么事情总是第一时间踊跃参加。他不知道那一次学校组织全体学校去医院验血是为了什么,笑嘻嘻的就去了,结果那血越抽越多,越抽越多,那个年代,县长夫人的命可比一个农民的儿子的命值钱得多,等到缓过来时,一条鲜活的小生命就那样没了,荒诞的情节,又是那么的真实。
二喜很老实。他喜欢福贵家那个不会说话但心地善良的闺女,他答应了福贵要为吃了很多苦过了很多苦日子的凤霞操办一场像样的婚礼。他虽然偏头,没人喜欢他,可他勤劳,埋头苦干,也攒不些积蓄,舍得为凤霞花钱,福贵夫妇看在眼里也认定这个女婿实在。奈何从来就没有什么好人有好报,善良的凤霞死在了生产的病床上,思念过度的二喜在工地被活活压死,就连保下来的儿子最终也……
我快写不下去了……就连春生这样的人都让人恨不起来,每一个角色的形象如此鲜明,彷佛烙在脑海里。余华的笔比钢刀还锋利,一个又一个残忍的字眼一字一字的写下去,就是要这所有的苦痛都让一个人来背,千千万万个那个时代的中国人都会深有体会,就是要让后来人都知道,你们的祖辈曾经活得这么不容易,连活着都是一种奢侈。
那个夏天,我逢人就推荐这本《活着》,我觉得不能就我一人承担这文字的残忍和苦痛,现在我仍然会推荐看这本《活着》,读者不仅仅是在品读一场人生的悲剧,更能切肤体会到钻心的刺痛,体会到活着的深刻意义,更加的珍惜当下的生活,少些无病呻吟,少些抱怨,多些积极向上的精神,多些创造有用的价值。
后记:对影视作品更加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主演,并未在国内上映过的同名电影《活着》,不过电影可能是为了照顾观众情绪,删减了很多悲惨的情节,但仍不失为一个好片,推荐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