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检察官辞职后该咋混 ——掰扯掰扯检察官辞职做律师那点事儿

来源:二三娱乐

弃检从律的路径,一曰创业;一曰跳槽。

创业是什么?创业是以自有资本为杠杆,博取高额收益。选择创业的检察官,或精研法律多年,或编织人脉数载,蜗牛君将前者称之为“匠派”,后者称之为“商派”。当然,体制内人才济济,也不乏二者兼备的大家。

匠派检察官,往往业务高超,经验丰富,从检期间承办大要案无数,其名常见著于各类学术期刊、新闻报道、表彰大会。此类人才对于律所来说,由于其“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特性,故往往能顺利入职具有一定规模的律师事务所,成为刑事业务团队的办案骨干,甚至能够成为刑事业务团队对外宣传的名片。而律所对于此类律师,往往能够给予其不低于体制内的工资待遇,甚至于几倍于体制内的工资待遇。

商派检察官,往往是出身于当地中产家庭的土著。由于左右逢源的性格,圆融练达的处世,以及至少平均线以上的业务水平,深得领导的欣赏与器重。由此,商派检察官通常都在单位内身居中层正职以上职位。因为身居要职,对于诉或不诉,量刑建议,捕或不捕,自首给不给等关键事项有相当的决定权,故商派检察官在外头难免各路饭局应接不暇,也因此认识了不少领导、老板、律师。一时间,江湖上,“某科”、“某局”、“某检”威名赫赫。可以说,商派检察官在体制内过得是挺舒坦的一群人,之所以辞职下海,通常是看到了官位的尽头而心有不甘,遂决定换种活法,换条奋斗的路径。此类人由于长期接受他人的马屁,自视甚高,故辞职后,不可能甘当他人助理,也不能满足于做办案的律匠,故其通常的归宿,是找到一家中小型规模的律所,做一个合伙人。

不论是“匠派”还是“商派”,都是“资本派”,他们的辞职都属于“创业”之路。那么,本文一开始所谓的“跳槽”又是指什么?

跳槽,跳槽。一个“跳”字,说明选择此路的检察官通常年纪尚轻。因为年轻,所以心不定,老想着看看外面的世界。因为年轻,所以生活未定,体力充沛,还有能力蹦跶。而槽是什么?是马吃饭的地方,有养马的人定时定量的往里头装饲料。所以,“跳槽”指的是年轻检察官,换个地方领工资,混口饭吃。这即说明了“跳槽”的主体主要是年轻检察官,也说明了年轻检察官辞职后无法马上获取高额工资。

选择跳槽的检察官,既不是身怀绝技的“匠派”,更不是手握资源的“商派”。他们从检时间通常不超过5年,有一定的办案经验却不具定夺乾坤之力;有一点社会交往却难有呼风唤雨之功。他们勉强可称得上优势的特点,是年轻,以及与这份年轻不相匹配的办案经验(尤以沿海地区人年均办案超过100件的基层检察官为甚)。为此,蜗牛君称这类辞职检察官为“青春派”。此类检察官辞职后,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被高薪聘请为业务专家,更不可能直接成为律所合伙人。故最理想的选择,是进入一个优秀的律师团队,做一名律师助理。体制内的严格训练,足以让青春派能够独立承担刑事案件的文书起草、案件审查、辩护方案制定等书面工作,因此,其能拿到较刚毕业的大学生助理要高的薪酬,但由于其资历有限,加上不能出庭,故也别指望团队老板能给其如同业务专家般的待遇。在这种境况下,青春派除了努力,别无选择。

蜗牛君没辞过职,但有幸混过1年律所。通过咨询律界大佬以及结合自身经验,小卒君认为,“青春派”检察官辞职从事律师,至少要做到以下“三个必须”,才有逆袭可能。

第一,必须对律师助理的角色坦然接受。曾几何时,打印、复印材料、查询、立案、联系法官、联系当事人等等,此类繁杂之事,本是检察官的书记员承担的工作。但今非昔比,扒掉制服,“前检察官”只是个不能出庭的法律屌丝。“青春派”必须承担团队内的事务性工作,并且,还得做得面带笑容,否则极容易在团队给人留下“体制里出来的人架子就是大”的坏印象。伺候团队、融入团队、依托团队、领导团队,屌丝的晋级之路,必须从助理的角色开始。

第二,必须赢得合伙人的信任,从而赢得客户。合伙人握有案源,握有“将案子分给谁办”、“带谁一起接待客户”的权力。而一无所有的“青春派”必须明白:合伙人,是自己唯一的客户!合伙人交办的任何事情,即使与法律无关,也要给合伙人最好的“消费体验”在获取合伙人的信任和“友情”后,“青春派”能够获取更多的办案机会、接触客户的机会。同时,通过办案,“青春派”能够让客户知道自己是具体承办案件的律师,从而获取客户的推荐或下次需要法律服务时直接找自己的可能。

第三,必须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最终成为“匠派”律师。不论“青春派”在辞职后加入的是仅做一个业务领域的专业化律师团队,还是一个什么业务都做的“万金油”律师团队,“青春派”都必须顺应当前律师行业的“专业化趋势”,成为一名业务专门化,能力专业化,声誉专家化的律师。近年来,律师业的发展呈现出高度专业化的特点。一个律师专注于一个领域甚至于一个律所专注于一个领域从而获得巨大成功的情况屡屡出现。尤以刑事辩护为甚,从律师角度看,田文昌号称“刑辩第一人”;张青松、许兰亭、钱列阳、李肖霖号称“刑辩京城四少”;翟建号称“上海刑辩第一人”,斯伟江被称为“刑辩诗人”。上述律师的成名,均因为被贴上了“刑辩律师”的标签。从律所的角度看,张青松创办的刑辩专业所“尚权律师事务所”,年创收超2000万。徐宗新创办的刑辩专业所,“靖霖律师事务所”,创办仅6年,在仅有20余名专职律师的情况下,年创收已超2500万。刑辩专业所在近两年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刑事案件不挣钱”、“刑事案件没空间”等等传统观念中对律师业的印象,被专业化的力量彻底瓦解。因为,唯有专业,才有事业已成为律师行业不可阻挡的趋势。作为“青春派”检察官,刑事业务无疑是自己的“先天优势”,因此,在刑辩市场正值飞速发展的环境下,青春派必须牢牢抓住发展刑事业务的主线,强化本领。不仅要从办案、看书中学习,还要及时将学习成果转化,积极参加律协组织的演讲、辩论、论文竞赛等活动,让同行记住自己,让自己被“标签化”,成为别人口中“刑辩律师”。

有句俗的不能再俗的话,叫“谁的青春不迷惘”。打算辞职的“青春派”检察官,面对未来将丧失的丰衣足食、体制安全感,面对未来成功与否的不可确定,面对未来可能的饥寒交迫,迷惘、恐惧、犹豫往往在临近辞职前如影随形。但是,每当假意逢迎的笑容让他们羞愧,每当体制的压抑让他们恐惧,每当身边的走卒让他们恶心。每当,“青春派”们看见镜中的自己逐渐老去。我知道,青春派定然难以压抑心中的冲动,只想大声说:对不起,老子要走,趁青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