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应杭州酒玩家的邀请,我在杭州师范大学上了一堂葡萄酒启蒙课。这次面对的都是选择了葡萄酒选修课的大学生们。当中有人可能是一时兴起,有人也许是颇有想法未来要在葡萄酒行业里大干一番。总而言之,学生们青葱年少,可能性多得令人羡慕。
既然是启蒙品鉴葡萄酒,就不应仅仅只是学习品鉴技巧、品种。我更在乎的,其实是希望能告诉大家,如何用感官阅览世界,如何透过嗅觉与味觉得到葡萄酒世界的唯美奇妙过程。
套用一千零一夜的话来说:
所有的旅者也都是人生的饮者,每开启一瓶酒,就是一段旅程的启始。
何不打开全部的感官,学会认真消化和思索自己的感受。
在这拿捏方寸间,在这混沌世界里,拥有独立的判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国这十年来在审美方面都相当重口味。从门口的小龙虾牛蛙火锅网红菜,到电影电视里的情节配色,所有的汤头都一样的浓郁火红,扎堆的玛丽苏,华丽而僵化空洞的情结,我们越来越仰赖这种外在肤浅的表层刺激去遮盖本身内容的缺陷,不辨真假。我们牺牲了自己曾经细致敏感的感官分辨能力,欣赏角度不再立体全面,情绪澎令人难以招架... 曾经的文化中国被用一种宏大、浓重、刺激的美学方式呈现,缺失了独立的审美观,是越来越普遍的情况。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功利、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这件事无疑既有“审”(主观)也有“美”(客体)。审美,不应是一种攀比、一种张望。审美应是独立主观的思辨,并与后面的价值理念融贯相通。
一件古物放在眼前,有的人看重其经济价值,无法摆脱对材质、名款等世俗标准的盲从。而真正的艺术欣赏者,才会选择以独立的审美眼光执着推敲,找到这件古物在艺术长河中的位置。
道长说过:我见过两种寺院,一种是充满霓虹灯光,然后一堆劝善信,赶快来捐钱。也有一种是非常朴素的寺院,在斯里兰卡,几棵树,用一条绳子,一条线把这几棵树下面围起来,中间放一个佛像,供一盆清水。你问我哪一个更美,那当然是后面那个更美,而且美多了。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审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阶过程。由葡萄、土壤、气候带来的印记,是酿酒人最在意也最期望能传承的东西。与此同时,一款酒的复杂度必须建立在其真实性上。酒本位,应是旧世界葡萄酒审美中最具共性的特质。好比躯体上的不完美、脸上的雀斑、微笑时露出的虎牙和母亲眼角的鱼尾纹,有的人避之不及,会用各式P图软件一通修饰,而选择酒本位带来的真实感,令这些瑕疵,这些如同原生酵母的特殊气味、大块的酒石酸结晶,甚至未经过滤出现的瓶底的满满沉淀等等各式各样“不够完美的细节”的存在能在葡萄酒世界发声,成就出最具性格的葡萄酒…
人生不完美,才是太完美
人生太完美,才是不完美
“不完美”,才是“真实完美”
石贵在不浅露,水脉贵在不凝滞,放到葡萄酒上来说,葡萄酒香气滋味贵在层层铺垫缠绕深刻,加上丰富的复杂度与适当氧化唤起的生命力,更令一支酒的灵气满满。而直白粗暴的葡萄酒表达,加上各种高调入场的香气滋味,实用至上主义的葡萄酒商甚至会在背标上加上子虚乌有之名来进而影响你的判断。出挑扑鼻的香气与魅惑,包裹着的是一纸不辨真身,僵化呆板的精致~ 内核绵软,没有性格和立意的葡萄酒,喝来是绝对无趣的。而你在意的一支酒,都应承载着一份专属于你的情感与和谐:每一处完善与瑕疵,平凡与高贵都是值得被存留,每一分浅吟低唱都可以刻骨铭心
懂得剥离他人的评判而拥有独立的审美,是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因此,请不要试图左右他人,也不要轻易被左右,
请面对自己更诚实些,面对人生更感恩些,
我们不要机械得被灌输什么快餐文化,
品酒如是,
人生使然...
原创文章,转载等合作请联系公众号:一杯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