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放假之前,都会洋洋洒洒地列出假期中要做的事情,除了这个寒假,其余的几次假期,算是白费了。这个假期,也算不上过得很充实,但比起之前来说,倒也确实做了些事情。
可是呢······
最近发现自己的愿望太多了,要学习的太多了,每天确实有好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一空闲下来,就想:要学习了!学什么呢?计算机二级?PS?画画?我开始乱了,慌了,每一个都不想放下,每一个都特别想认真地去做,结果,我什么都没有做成,似乎每一项我都略微了解了一下,可是到头来每一项都拿不出手,都不敢对别人说:“我PS学得挺好,交给我吧。”“计算机二级一定能过。”之类的话。
是时候给任务分分类了。
1
年初的时候,在网上看到扎克伯格的2016年计划,并列举了他之前几年给自己定下的计划,包括学中文、读书等等,无一例外,每年只有一个任务。我看完就想,每年只一个任务,不会太少了吗?我没有认识到,他用一年的时间,专注于一件事,可以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如果有多个任务,反而一个都做不好。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他一年只做这一件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许多任务是无需特地列入计划当中,自己仍会下意识,或者说,会一定做到的任务。对于扎克伯格,这一任务当属脸书的发展。他永远不会放弃脸书的工作,无需提醒便会去做,也可以称其为“必需任务”,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必需任务”。
我们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就是放在“必需任务”上的。
2
那么,需要提醒的任务,其实是我们时不时地想去做,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总是搁置的想法,比如运动、绘画、软件学习等等。从这些任务中选取一个作为今年的,额,暂且称它为“年度任务”,在这一年中利用工作剩余时间去认真地学习或者执行这项任务,这样的话,一年下来,对这一方面就会有较高的学习程度,而长时间的坚持会使之成为一个习惯,“21天养成一个习惯”嘛,何况一年,那么,这个“年度任务”的角色就会得到转换,也给它起个名字,叫“永续性任务”吧。一年过后,虽然它已经不是“年度任务”,但是转换成“永续性任务”之后,就不用刻意地去做了,因为它已经融入到了生活当中。
工作剩余时间真的不止不少,而且珍贵,少刷会儿手机,足够完成“年度任务”了。
3
还有一种任务呢,我管它叫“时效性任务”,比如我报考了计算机二级、大英竞赛,在考试之前,我需要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这上面,但是考试之后么,估计就不会再去看的了,这类任务有期限,所以呢,就叫“时效性任务”吧!因为有考试时间的督促,这一部分任务自然也不会放松,除非你交钱报考只是图个新鲜好玩,不然,总会看看的吧,这就是它与“必需任务”的共同之处——不用提醒。
每天单独拿出一块时间来完成这项任务吧,就像给自己多加一节课一样,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课业也不是很紧张,一节课的时间肯定是拿得出的。
因此,表面上只有一个任务的计划,实际上有很多“隐性任务”,即“必需任务”和“时效性任务”,“显性任务”实则只有“年度任务”。个人拙见,“年度任务”的内容和完成情况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个人气质,那些“隐性任务”说到底,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存,我必须学习、工作,考各种证,当然啦,那些大佬们的“必需任务”就不是为了生存啦,追求就更高一些啦,但他们不也是从小人物开始的吗?都是先从生存开始对不?然后呢,“年度任务”,它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学习一种语言,可以是完成减肥计划,可以是学会时装搭配,可以是旅行目标,总之,它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生的,为了提高个人气质而生的,有更多的爱好和技能总不是一件坏事。
仔细地列了清单之后发现,任务分类还是很明朗的,只是需要在几个“年度计划”中挑一挑,排一排,看看今年先做什么,不过,比起面对一大堆不知道从何做起的任务来说,这挺简单的。千万不要列很多个“年度任务”,什么都想做,到头来有可能什么都做不好,不要急于求成,一切都要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