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热血二字在我看来,从来和老师无缘。所有体验过中国式教育体制的人想必都有相同的感受:老师和学生很难成为一路人,甚至大部分的情况下,他们一直都是对立面。不管老师前面的修饰词是什么:热血的、和蔼的、亲切的、严肃的、讨厌的……老师就是老师,世界上从不存在感同身受,更何况学生和老师之间。
电影就是电影,它可以把事物极致化。原来一个班里的学生可以糟糕到如此地步,而真的有一个老师努力地去感同身受他的学生。We are family是彼此第一次见面时就立下的承诺。让人感动并感到庆幸的是,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的确存在一位年仅28岁,就获得“全美最佳教师”殊荣的罗恩·克拉克老师。大学之前的我,看完这部电影,必定只会一味地羡慕这位“别人家的老师”。但作为一名师范生,我现在的感受有敬佩、感动、担忧以及心酸。
我敬佩罗恩的敢闯敢试,勇于做教学方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电影里看似有些莽撞、做任何决定都带着些冒险意味的罗恩老师,其实所有教学行为的创新都是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的,但可贵的是他并不拘泥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变通,永远是教学的重要守则。
罗恩作为教学者,无论是在课堂管理还是教学技能、知识等各个方面都是高水平的,之前的教学成绩均可以证明。但这样优秀的老师没有傲气,有的却是孩子气。孩子叛逆,他比你还叛逆,他不压制你,却能让你懂得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他利用孩子的好胜心,一步步接近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不介意向孩子学习,陪孩子玩,他努力融入学生这个群体。点点滴滴,持之以恒,令人动容。对故事愈发感动与佩服,我对现状就愈发感到担忧和心酸。最艰难的处境不是最高或最低,而是桎梏于中间动弹不得。作为一名student teacher,没有大量的教学经验让我足以有底气去应对各种课堂,甚至从各方各面学到的知识和先例让我茫然的无从下手,找不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作为育人者,罗恩的无私,甚至让我还未踏上岗位就感到惭愧,我是否也敢与我的学生互称家人?我是否也可不惧白眼坚持家访?我是否领着学生在课堂上载歌载舞,会被视为异类?在中国,教育可能需要的不是热血,是冷静的思考。不同的国情和学情、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教育水平、教学环境,让我略感心酸。
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有时是煎熬,是分裂,但有时也是思想的进步。我开始学会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思考之前不曾想过的问题。我开始反思我曾遇到的形形色色的老师,他们当时那样做、那样教的原因和初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我成为不了罗恩那样的传奇,但我也希望学会与我的学生感同身受,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