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给孩子做榜样又累又没效果,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来源:二三娱乐

1

有一个说法是: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

所以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很多时候我们会抱着一份战战兢兢的态度去审视、反思自己的言行,生怕自己没有做好。

玲就是这样一位对自我要求特别高的妈妈,她说:

我是个普通人,但我对女儿有很大的期待。

我在教育方面真的花了很多精力和心思,买很多书籍看,报课学习,还参加线下交流会,我这么拼命都是为了给孩子做好榜样。

但是女儿并不领情,周末看动画片依旧是看到十二点,想发脾气还是发脾气。

反观自己,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我每天竭力控制自己,想给孩子做一个“冷静、好学、愿意提升自我”的榜样,但实际却是失败的。

可能你跟玲一样,为了帮助孩子养成某种习惯,或者希望塑造她某种性格特质,努力给孩子做榜样,但结果可能也跟玲一样——不管你做多少,孩子就是不为所动。

可怜天下父母心!

累了一天下班回家,不能好好休息,为了孩子还得拼命学习,作为父母,不可谓不用心了。

但这种用心很多时候却只会起到反效果,孩子并不领情。

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

因为这个“心”用错了地方。

2

孩子的成长需要榜样,但这个榜样必须是他自己选择的。

咱们换位思考一下,每年从国家到单位,要推选出多少榜样,道德模范、业绩标兵要多少有多少。

但是你认同了解的有几个,真正愿意学习模仿的又有几个呢?

如果一直在你面前宣传这些人有多厉害,你可能非但不愿意学习,还会产生厌烦心理。

孩子也一样——

对“自由”的向往,对“强迫”的抵触,是人性的一部分,青春期的孩子尤甚。

这就是我认为不要给孩子做榜样的第一个原因:榜样的力量是源自于内心的认同,而不是外界的强加。

当你觉得自己要给孩子做榜样的时候,你会过度苛求自己,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你会格外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那句话该怎么说,这件事又该怎么做……

你抱着“我是孩子的榜样,一定要做到完美”的信念去生活。

但这样时刻的自我关注和控制,就像是把你放在显微镜下去看,时间长了,你会觉得无比压抑,情绪也会变得难以自控。

一看到孩子有点不如你意的地方,你可能就会崩溃:我为了做了这么多,这么辛苦,你怎么还这样屡教不改?!

这样的你很容易陷入“控制-压抑-爆发-自责-再控制”的循环之中,能量都消耗在自我斗争上,慢慢你会精疲力尽。

这是“不要给孩子做榜样“的第二个理由:当你以“做孩子榜样”来行事,那你将陷入高焦虑的能量消耗之中。

当你下定决心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后,你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也一定会盯着孩子的言行举止,因为你这个榜样,是为孩子做的。

如果孩子不模仿、不改变,那你为“做榜样”付出的一切就白费了。

但这样紧盯着孩子,你会越发觉得孩子不好。

这就好比,白墙上有几个黑点,本来这很普通,可你要是一直盯着它们看,就会越看越糟心,越看越窝火,最后恨不得把墙给砸了。

你看孩子也会变成这样,孩子在你眼里本来就存在各种问题,你又一直盯着看,自然会越看越不满意。

一句话来总结:整面的白墙,你看不到;细小的黑点,却那么显眼。

这是“不要给孩子做榜样”的第三个理由:当你给孩子树立榜样后,就会时时关注孩子和榜样不同的地方,从而放大孩子的问题。

看到这可能有的家长要问,那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不对吗?

我的回答是:

你当然那可以给孩子榜样,也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自愿自发的基础上,你不能强迫孩子拿你做榜样,也不能强迫自己变好,更不能强迫孩子因你而改变。

如果你能放下对孩子的期待,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我该如何变得更好”,然后再去学习去改变,这时不光你能享受自我提升的乐趣和成就感,孩子也会感受到你的变化,自然而然地愿意追随你、模仿你。

所以我给家长们的建议就是:

不要试图做孩子的榜样,因为那注定会失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剩下的,交给孩子,他有能力判断谁值得他追随和效仿。

想要阅读本篇原文,请关注我们的专属教育公众号【学之道讲堂】直接回复【做榜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