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袋坚果引发的年终总结

来源:二三娱乐

今天是2016年年末最后一天,我们和朋友一共三家人带孩子去泡温泉。

说心里话,我不是特别想去,觉得很累,身体是一方面,精神上更是。

但我又想去,我想在关系中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对自己有更多发现。

“被反弹回去的,才成为我们自己”这是我期待的。

我独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

一   关于最合适

我对出行时间不很满意,居然是上午十一点。正是堵车高峰,吃饭也是问题。

倘若是我一定会很早出门,安排好食宿,一切尽在掌握,有条不紊。

我试着“允许它们发生”——低效率的时间安排、未按约定时间会和、未统筹安排到处寻找饭馆、众口不一……

事实上是,此次出游多了许多快乐,看到了不同人不同的结局问题的能力、看到了老公愿意听从别人的建议又能积极主张自己、吃到了意料之外的美食、经历了一次狗口脱险…

流口水

全程我没有给予过多的建议,感受自己心中的变化:抱怨—平静—惊奇—释然。

我的计划和想法不是世界上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益的那一个,也许在工作中这会大大提高效率;

可在家庭中、关系中,可以是无序、混乱、漏洞百出,这个系统需要的法则是:珍惜、允许、信任、无条件、爱。

二  关于好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什么是合理?什么是科学?

泡汤后mm拿出一袋坚果准备吃,她妈妈说:

你怎么能一个人吃?

mm犹豫了一下,很懂事地把坚果递给了hanna。

我的心里一沉,我可是系统排列导师呀!我脑海里冒出N多声音:这个妈妈在干嘛?强迫孩子做一个爱分享的好人;这个孩子对妈妈言听计从,将来也会委屈自己以讨好别人………

爱也包含奉献

我立刻说:mm没关系,你吃吧,hanna不吃,如果只有一包,你先满足你自己。

mm妈妈说:即使只有一包,你也要和hanna分享!

幸好又找出两包坚果,三个小朋友都吃的很开心。

我心里很矛盾,到底什么是对的呢?

是“先爱自己”还是“也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我还想起来“人吃人的洞穴奇案”,为了生存而吃掉同伴,是无罪?还是死罪?九位大法官仁者见仁。

我给hanna一直在强调,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别人。可社会普遍观念认为:人不能只想着自己。

突然间,我觉得我和mm妈妈是一样的,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输送给孩子,而且我认为我的是对的!

其实我们是在费力做同一件事,企图把自己的人生信条copy给孩子,我们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三个小伙伴

可孩子呢?她的选择呢?

她完全可以选择和好朋友分享仅有的一包零食,不仅可以心怀他人,而且会更珍惜友谊。

她也完全可以把精力和时间留给自己,充实自己,然后在心怀爱意地走出去润泽他人。

在不同的情形下,她们会做出最符合内心的选择,而我把“失去自我”的焦虑投射在她身上,片面地强调,我说的才是世界永恒的真理。

这次出游我时时刻刻感受到mm妈妈的关怀:

主动给所有孩子拿浴巾;

给我们所有人上楼取衣服;

主动打包、买票、买手机防水套;

我切身的感受是:温暖、开心、舒服、幸福。

所以说:没有什么是好,也什么是坏;什么都是对的、合理的!

与人玫瑰,手有余香

2017年,我的目标就是做一个对他人感兴趣的人,去实践阿德叻所说的“社会情怀”。

奉献自己并不会让我失去界限,反而能更让我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界限在那里,并在关系中践行爱自己、爱别人。

法律终极目标是为了追求“love and peace”的社会效果;我们每一个人也是如此,我们的目标和天性就是——社交。

只有在关系中、合作中我们才越来越走进真实的自己,而且,我们有很多选择,是可以多条腿走路,也就是毛主席那句经典语录:

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社会语用身份建构与认同)

哈哈~是不是有想读毛选的冲动呢?!

一袋坚果引发的年终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