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圈里读到了一篇文章《人民大学院长送孩子去美国读小学,感觉挨了一闷棍......》,很多教师和家长认同文章的观点,认为这篇文章写出了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差别,对美国的小学教育充满了羡慕,对中国的小学教育嗤之以鼻。
实际上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自大。我们从二十几年前的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育,到课程标准的推出,以及课标2011版的颁布,都是在扎扎实实的做我们的教育。尽管我们的教育还有这样那样的不称心的地方,但应该看到我们的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
文中引起共鸣的孩子的作业
一看孩子打在电脑萤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
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
“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以上学生的作业之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家长的震惊,老师的认同,因为它体现了良好的问题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何谓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由中美教育对比想到的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
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试听、演示,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能将原来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从5%,提升到50%、75%和90%。
这个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
深度学习的提法是相对于浅层学习提出的概念。一般的看法是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试听、演示等称之为浅层学习。而主动学习如:讨论、实践、教授他人理解为深度学习。
浅层学习深度学习对比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
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放弃浮躁,磨练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
虽然我们不是科学家,但深度学习依然能让人更大概率地收获意外的惊喜。
与此同时,深度学习能让我们在高处俯视,看到一般事物的更多关联,产生洞见,并且积累得越多,反应速度越快。
深度学习与浅学习其实并不冲突,浅学习也有其价值。
更合理的态度是:专注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课堂上,优质问题是发生深度学习的催化剂。崔成林教授走在了最前列。我来列举他的观点。
好问题必须具备的条件
1.开放且为非结构问题(所谓的非结构问题即没有预设标准答案的问题)
2.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相连接。
3.具争议性的话题,其内容甚至可以跨学科领域。
4. 复杂性与挑战性。
5.与生活相结合。
提出优质问题的策略
由一篇文章想到了深度学习,由深度学习想到了优质问题。正如崔老师所说:从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这是学习性课堂设计的关键。
优质问题是课堂的关键,是纽带,是催化剂,是课堂的生命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