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渴望》中看待漫漫人生路的上下求索

来源:二三娱乐
从《渴望》中看待漫漫人生路的上下求索

十一黄金周与其说是全民的大长假,更像是一次中国人民的四面八方的大迁移,旅游市场,购物市场每年在这个时候都会异常火热,而在我看来,十一黄金周最大的乐趣在于宅在家里,在家的附近能活动的地方动用全身的感官去感受浓浓的秋意。

十一那天晚上,和母亲大人竟然在网上搜出了《渴望》这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在首播的时候可谓是万人空巷,据说犯罪率都因此在当年降低了许多,而这部作品首播的时间,恰恰我出生不久,作为一个正宗的北京男孩,虽然,不能够参与到共同欣赏这部作品的浪潮中,但时至今日,2015年的今天,再次细细品味这部电视剧,我仍然觉得,这部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历史上,难得的一部有质感的电视剧,只是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细细品味,无论是这部作品的年代背景,还是这部作品的人物,甚至是作品中的一杯一盏,一桌一椅,乃至于拍摄的画面质感,都给我一种难以言表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感不会因为这部作品已经热播了将近三十年而过时。

我相信,看过这部作品的人都还依稀记得,这部作品的年代背景在从中国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初期,历史的车辙,就从这个时间段压过了一个老北京胡同里普通的劳动人民家庭——刘家,和纯知识分子的家庭——王家,这两家因为年代背景的变迁而产生了几十年的情感纠葛,以襁褓中的女婴为线索,歌颂了主人公刘慧芳集天下至善为一身的老北京普通胡同的劳动妇女的高大形象,和身为知识分子的王沪生一家的自私自利,两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渴望的中心主题。

这部作品之所以脍炙人口,我想,再次会看这部电视剧,我从中获得了不少的感悟。

一、道具篇。

这个故事发生在北京,年代跨度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初期主要场景,为刘慧芳家所在的胡同,和王沪生家坐在的王家的公寓。

而刘慧芳家的老北京胡同里面最质朴的平房更是主要场景中的重中之重,这个胡同无论是房屋,胡同甬道,还是大门,还是糊窗户的高丽纸,乃至于房屋陈设的桌椅板凳,蜂窝煤,座钟,都自然的被蒙上了一层怀旧的年代感,而看似简陋的老北京胡同,却被勤劳的老北京的百姓收拾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而故事的主人公刘慧芳,以及刘家一家(刘大妈,燕子,刘国强,刘晓芳)和他们的邻居(宋大成,徐月娟)就在这一带质朴的小院中上演着。

另一个场景,便是王沪生家的工具,那是一座被埋藏在爬山虎下的两层公寓,屋内以明绿色为主色,尽显着王家的小资风范,无论年代如何变化,王沪生和王亚茹自私自利的品质,丝毫没有给看似漂亮的公寓披上一丝暖色,论条件,这里比刘家优越万倍,论冷暖,刘家,却比这里优越万倍。

正是因为小院子和高级公寓的极差对比我们便更无法从刘家的传统的老北京胡同文化中抽身出来,仿佛那个老北京泛黄的胡同年代,就是属于那个年代接地气的北京文化,胡同里的人物,仿佛正是老北京人文的缩影。

二、人物篇

本电视剧的主人公是刘慧芳,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品味,《渴望》当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堪称经典,无论是从故事的构成还是时代背景,抑或是地域文化,都相得益彰,搭配的那么合适。

1.刘慧芳,某工厂女工,在文革特殊时期和身为黑五类的王沪生结婚,育有一子东东,拾得王亚茹的女儿,为了王家一家,一生身心受尽艰苦,先是在文革后和王沪生离婚,再无怨无悔照顾王亚茹女儿小芳为抚养小芳受尽艰苦。最后弄得浑身瘫痪。作为主角,她将自己的多舛的命运和历史的行进轨迹牢牢地连在一起,无论时光如何变化,将至善灌输一生。

2.刘大妈,身为胡同里多年的寡妇,含辛茹苦带大刘氏三姐弟,本可以享天伦之乐,却因为刘慧芳的遭遇,而为子女操心一生。在刘大妈身上,我们看到了也是一位善良的有着刀子嘴豆腐心的北京老妈妈,她的台词和她的人生阅历,就是一部北京老文化,她作为刘家的家长,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以老北京的老礼教育子女,以老北京的老礼去处理邻里关系,如果说和谐社会是什么样的,我想,这个胡同里的形形色色,就是和谐社会的缩影。

3.王沪生。知识分子,黑五类出身,没主见,势利眼,在形式倾向工人阶级的时候想尽办法和刘慧芳结婚,而文革结束后,又将酸臭的所谓的知识分子的气焰渲染到极致,实际上,无论是作为子女,作为丈夫,还是作为父亲,他都是失败的,因为他的心,始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价值观也在变化,而问题出现的时候,大多数时间,他总会怨天尤人,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我想,这也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时代产物,能够代表当时一部分的人。

4.王亚茹、王沪生的姐姐。医院外科医生,原本可以浪漫的谈恋爱结婚生子,却因文革的原因,爱人罗岗入狱,女儿小芳丢失,而她的罗曼蒂克的梦就这样被打碎,因此,多少有点不太正常,她过多的参与王沪生的婚姻生活,学习生活,逼迫王沪生离婚,远离刘慧芳,以对王沪生好为由操纵王沪生的生活,而在自己的事业上,她的一丝不苟的精神,到着实应当学习。

5.宋大成,慧芳的工厂领导,和刘慧芳同住在胡同中,本剧中的活雷锋,多年来,专注于给刘家送温暖,但最终没能得到刘慧芳的芳心,我想,宋大成也是老北京胡同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之一,他不求回报,对于寡妇刘大妈一家的照顾无微不至,无论冬夏,这种邻里关系,我想,当今社会已经很难见到了。而他和刘慧芳之间,兄妹之情远超过爱情。

6.徐月娟。宋大成老婆,刘慧芳同事,热情开朗,敢爱敢恨,自由洒脱,对宋大成痴爱一生,和刘慧芳的闺蜜同事情让无数观众记住了这个大喇喇的北京妞。

当然,《渴望》当中的人物还有许多,(罗岗,燕子,肖竹心,王父,刘国强,田莉)这些人物在整部电视剧中都想细线一样牢牢地把所有的主演密密的交织在一起,而每一位演员的考究的北京腔的台词,每一位演员赋予人物的性格,都恰如其分的在作品中不偏不倚的呈现着。

三、主旨篇。

我始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这部电视剧名叫《渴望》,而故事的额描述和渴望有什么关系,但是,后来,我发现,每一个人对渴望的理解的不一样的。

1.对于新生活的渴望,着一定要从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出发。文革时期的动乱让人们精神疲惫,每一个从那段岁月的人都渴望改革开放的春风快一点接替这种混乱的文革,这是对新时代的渴望。

2.对真善美的渴望,作品描述的刘慧芳,就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缩影,她的这种品质就是所有人对于人性的渴望。

3.对于优质的邻里的和谐社会的渴望。我们从胡同里的每一天都能看到作为北京胡同的人既讲究礼数又讲究礼貌,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和谐的邻里关系,这部电视剧的结局是肖竹心看到已经搬迁的胡同时物是人非的萧瑟感,从她的眼中,除了可以看出人走茶凉,物是人非以外,我们还能看出她对于新生活下的胡同百姓最真挚的渴望。

我想,总结出上述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部电视剧的艺术性是我远远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可以深刻理解的,但是,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理解会随着时间段推移慢慢深化,我想,这也是我的渴望,正如片尾曲的歌词中所唱的“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我渴望每一次欣赏这部作品时都可以从中有所求索,并指导我如何渴望我的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