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苦难,历久弥新

来源:二三娱乐

给自己交作业。

假期看完了葛亮的《朱雀》和《边缘人纪事》,计划外看了一本周嘉宁的《往南方岁月去》。

《朱雀》是讲南京历史的。概括来说是通过一个母系家族,串联起南京这个城市的民族苦难和历史面目。民族苦难有两点:南京大屠杀和文化大革命。

从一个女性视角出发去经历那段岁月,的确太过残忍。因为那场屠杀,岂止是杀死了数万万人的生命,它杀了我们对于良知的尊崇,杀了我们人性本善的信仰。书中的细节我抱憾不能描述和表达,因为罪恶用笔写下来,显得矫情和蜻蜓点水,根本不可能力透纸背。翻过历史,南京还是在欣欣向荣着,他们记住了灾难,却没有背负灾难的滞重阴影,让我觉得这个城市很伟大。最近在看的《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开篇就提到:日本人曾经在南京犯下残暴罪行,然而人们在描述那些恐怖事件时,并未心存怨毒和仇恨......耳闻了在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骇人暴行,那些深受其害的当事人并未表现出怨恨或者报复的情绪,尽管他们曾无端遭受过来自通报的无法言传的伤害......他们宽恕罪恶、放弃报仇的意愿实在令人敬佩。他们给予罪行制造者以机会,从内心愧疚、愤怒和耻辱中解脱出来......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往昔的痛苦,就会成为一个更加伟大的国家。

但是,到底我们应当宽宥历史,还是应当铭记苦难?我身边很多人都说这辈子决不去日本。随着门户打开,往来密切,我们和那个国家也在互相窥探和戒备。说是厌恶着他们,我们却也一直用着他们产出的机器,电饭煲、压力锅、马桶盖……我自己还一直喜欢着数量相当庞大的日本作家和动漫和日剧。也许,卢旺达屠杀事件、中东战争一次次教科书般的警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终会陷入一种循环往复、永在轮回的苦难模式,最终只是两败俱伤。

也许,没有宽恕就真的没有未来。

南京的另一场经历是文化大革命。张抗抗的《赤彤朱丹》也曾涉及到这段岁月,那个时代的中国的天空布满了一张暗红色的雾霭,那个年代人性是赤裸丛生,所有劣行都在这片赤色大地横行,所有的卑小都有了猥琐的抬头,所有的无知都开始野蛮,所有的文明都在可怜的哀嚎。幸而我与自己的父辈并没有生在那样的年代,那是不讲理的年代,虽然那也是机遇辈出的年代,然而有志青年为这种机遇,为新的信仰付出了一切的代价。我们的时代是从那个时代校正过来的,我们的时代是硬生生撕裂开了那个时代的母体,让鲜血直流,才呱呱坠地的。

同样以中国式运动为主题的《边缘人纪事》,也讲述在三反、五反和四清运动时候,一些小人物,或者真的作为“反革命”,或者因为听了敌台、偷了东西等而被认为是反革命的人生经历。一次次的斗争,一次次的检讨,一次次的作为危险人物再度被隔离和边缘化。他们的人生因为错误而被像纸一样的揉碎。在相对从前已高度法治化的今天,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却是无可争议的法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