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文青的倒掉

来源:二三娱乐

于是乎,给自己贴上“文青”的标签就近乎壮烈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并勇敢地自称“我就是文青”。不过,很少有这样的猛士吧,文青都是略显低调的,他们有自己的圈子,彼此几句交谈,就可凭气息认出对方是否为同好之人,优雅是文青追求和推崇的气质,抬高嗓门儿和圈外人叫骂,脸红脖子粗毕竟有辱斯文,于是他们自辩的声音(如果有话)也早已湮没在圈外的嘈杂之中,细若游丝了。

对文青的调侃,古已有之,如“穷酸秀才”、“酸腐文人”等称呼,又如《儒林外史》中对迂腐文人、假道士的辛辣讽刺。其实,文青们也有过春天,上世纪八十年代,被人称为“文青”,那绝对是种褒奖,跟现如今被人视作网络大V一样。在校园里,“文青”的标签可是“把妹利器”,据说那时候,天上掉下块砖头,砸死十个人,得有好几个“诗人”(那时“诗人”还不叫“湿人”)。那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文化人的时代。可不是吗?久旱逢甘霖,锁国了这么久,和世界发展脱轨了这么久,一下子允许西方的思想进来了,也允许箍在国人头上的思想紧箍咒松泛松泛了,知识又受重视了,据说体制又要改革了……眼瞅着,国家有希望了,日子有奔头了,整个社会能不理想主义当道么?

没成想,一转眼,八十年代末一场风波,梦碎了。理想咱也不要了,还是过现世安稳的日子来得实在。精神家园啊,崇高啊,那都是扯淡,伴随下海经商风潮的,还有“痞子文化”的兴起,祖师爷当然是我们的朔爷。“我是流氓,我怕谁”!谁给我装崇高,我啐谁!神坛都给你拆了,你还指望待哪儿啊?据说,这叫“解构”。中国还没现代化,后现代的玩意儿已经学得有模有样了,“解构主义”不就是拆嘛,“拆”我们最拿手了,中国不就是“拆哪儿”嘛!“文青”也就随着“理想主义”神坛的轰然倒塌,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一转眼,网络时代了,用的媒介虽然高大上了,网民们玩的还是朔爷玩剩的那一套,要不咋叫祖师爷呢?这不,朔爷的徒子徒孙们每天不还以朔爷的名号杜撰“王朔有话说”么?想来,朔爷恐怕又要啐一句“真没出息!”了。没办法,上有所好,下必盛焉,咱们国家不就好“拆迁”嘛,于是网民各种恶搞,各种“解构”。政府觉得挺好,网民有乐子,就不会闲得蛋疼,想着疏个筋骨散个步啥的。这是咱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既有别于奥威尔"老大哥"式的北朝鲜模式,又有别于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娱乐至死的美国模式,而是老大哥隐匿在娱乐至死表相下的美丽新世界模式。

骂网民没出息,我觉得挺冤的,按理说,朔爷“解构”,咱就应该“重建”了对吧?这拆起来容易,建起来可就难啦!国家对民间“拆迁”睁只眼闭只眼,可要是说到重建,那可非得官家审核图纸,在指定地块上按官方要求盖楼,这块市场还没放开准入呢!

得,继续自愚自乐吧,“文青”又在这场“拆迁大潮”中从垃圾堆里被拖出来鞭尸了。国人讲究个中庸之道,又说,过犹不及,但实际上,倒经常把孩子连同洗脚水一起倒掉。就拿“文青”来说,确实有那么一拨人,文青的优雅、讲究精神生活及有点理想主义的内涵他们没学到,偏拿腔拿调,学些表面的花哨,拿“文青”标签作秀,又应了那句no zuo no die,网民的调侃正缺料呢,你这不是撞枪口上了么?倒是真正的“文青”躺着中枪了。

我本人不是文青,但我其实挺喜欢真正的“文青”,对“文青”心向往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