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硯】
【原文】
太白①純以氣象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③,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④之《漁家傲》⑤,夏英公⑥之《喜遷鶯》⑦,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⑧矣。
【註釋】
①太白:即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屬甘肅省),出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之南的楚河流域),五歲時隨父入蜀,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詩人,有《李太白集》。相傳為李白所作詞有十八首。其中《菩薩蠻》(平林漠漠)、《憶秦娥》(簫聲咽)被宋代黃升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②氣象:這裏是指氣勢、情態。
③“西風”二句:出自唐代詩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④範文正:即範仲淹,字希文,謚文正,蘇州吳縣(今屬江蘇省)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有《範文正公集》。
⑤《漁家傲》:即《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⑥夏英公:即夏竦,字子喬,江州德安(今屬江西省)人,北宋詞人,封為英國公。著有《文莊集》壹百卷,不傳。《全宋詞》錄其詞壹首。
⑦《喜遷鶯》:“霞散綺,月垂鉤,簾卷未央樓。夜涼銀漢截天流,宮闕鎖清秋。瑤臺樹,金莖露,鳳髓香盤煙霧。三千珠翠擁宸遊,水殿按涼州。”
⑧逮(dài):到,及。
【譯文】
李白純粹以氣象出眾。“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個字,因此讓千古以來登高望遠的人閉口擱筆。後世只有範仲淹的《漁家傲》、夏竦的《喜遷鶯》,勉強能夠接續繼承,但氣象已經比不上了。
【評析】
氣象是傳統文論範疇,嚴羽論詩法五種,第三種即為氣象。但王國維此處論氣象實際上類似於境界之“大”。無論是李白的《憶秦娥》之“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還是範仲淹的《漁家傲》、夏竦的《喜遷鶯》,都表達了壹種頗為壯闊的風格。李白以秋風夕陽與漢代帝陵的意象組合,表達了壹種蒼茫的穿越時空的情感力度;範仲淹的《漁家傲》表現邊塞風景的邊聲不斷和高山連綿以及將士豪情與抑郁兼具的心理特征;夏竦的《喜遷鶯》表達出對歷史興亡的獨特感慨,都帶有或沈郁或雄渾的藝術風格。王國維將三詞合並而論,正是看出它們在氣象上的相似性。
但王國維對三詞的軒輊區分也是很明確的。他認為“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即就登臨抒懷而言,已臻極致,後人自是難以超越,並超越之心也可息絕,因為詞中表現的乃是超越生命個體而帶有普遍意義的生命悲歌;範仲淹身在邊塞,故其所見所感,乃是立足邊塞將士這壹基本立場,雖也超越個體,但仍有壹定的範圍限制;夏竦乃是以個人眼光來看待歷史興廢。就三詞的意義涵攝和書寫立場而言,確實呈現出不斷收縮、遞減的態勢。三者均著力表達悲情,且視域總體比較深廣,此是三詞之所同。但從悲情的具體內涵和視域所轄範圍來看,範仲淹和夏竦之作與李白之作相比,確實有氣象不逮之感。王國維的感受是敏銳而細膩的。
【參閱作品·離亭燕·[宋]張昪】
壹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水浸碧天何處斷,霽色冷光相射①。蓼嶼荻花洲②,掩映竹籬茅舍。雲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③。多少六朝④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悵望倚層樓,寒日⑤無言西下。
①霽色:雨後晴朗的天色。相射:交相輝映。
②蓼、荻:均為草名,長水邊。
③低亞:低垂。
④六朝:先後建都金陵(今南京)的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六個朝代。
⑤寒日:指秋天的夕陽。
【鑒賞提示】
這是北宋有名的登臨詞。上片寫景,壹寫江水渾涵無際,波光雲色相輝,境界廣闊,氣勢雄渾;壹寫水邊人家,蓼草荻花包圍的小洲中,隱約可見竹籬茅舍,境界幽雅,詞氣平淡。下片懷古,由景而想到光陰似箭,從而產生無盡的傷感。結句與李白詞同樣寫落日,試比較二詞的異同。
註:以上均轉載自易文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