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粤东北的大埔县,有个与福建永定接壤的西河镇。在西河镇东南方的大山里,有个峰峦叠翠、群山怀抱、绿荫环绕的小山村,她的名字叫大水坑。这里,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
家乡有条村道,自村里的大松树下通往村外的大水坑口,连接邻村溪头至太平亭的129乡道,继而可通往西河圩镇。这条村道,如今是进出村里的唯一通道,它长约2公里,宽2.5米,路窄、弯多、坡陡,无法会车,车辆进出险象环生。然而,就是这条很不起眼的村道,却承载了乡亲们半个世纪的梦想,凝聚了家乡几代人的心血。多年来,乡亲们为这条村道操碎了心,流足了辛勤的汗水。
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发展很快,许多农村的面貌可谓日新月异,村道等各项设施趋于完善。然而,家乡的发展却严重滞后:集体经济几乎为“零”,不少乡亲仍生活在贫困线上;村容村貌没有多大改变,甚至常住村里的乡亲越来越少,许多房舍成了危房,有种“荒凉”的感觉;村里没有统一供应并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供电、通信等设施也不完善;村里没有了学校,小孩上学要去七八公里外的镇上;村道更是落后,与其他地区的村落比较,差距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地处偏僻山区,交通十分不便。虽说家乡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却似乎是“被人遗忘的角落”、“红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
“若要富,先开路”、“路通财通”,这是人们普遍的认识。也有人说,在农村“文明看学校,经济看村道”。作为世代生活在偏僻小山村的乡亲们,何尝不理解村道对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意义?又何尝不想把村道修得宽阔、顺畅些,质量标准提高些呢?可是,梦想只是一种愿望,要实现这个愿望又何其难啊!村子小人口少,乡亲们仍不富裕,甚至不少乡亲仍未脱贫。况且山区地形复杂,修路投资较大。事实上,每次修路都被资金问题所困扰,无法按标准一步到位把村道修好。
曾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这条通往大水坑口的路是一条羊肠小道,是石阶路、泥土路,只能行人不能行车,即使骑单车也不行。乡亲们“上圩下县”、学生到学校上学、亲朋好友来访都是步行;柴炭竹木等山货要运出去,化肥农具等生产资料要运进来,都靠人扛肩挑。以前还有另外两条路可通往村外,分别是通往岗头、分水凹的山间小路,但时至今日这两条路都已无法通行。因此,通往大水坑口的这条村道,成为村里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也成了乡亲们脱贫奔康的希望之路。修好这条村道,无疑是包括外出乡亲、外嫁姑姐在内的全体乡亲的梦想与期盼。
曾记得,这条村道修过两次。为了修好这条村道,乡亲们付出了很多。不管是以前的生产队还是现在的村民小组,为了解决路难走、出行难的问题,也为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至今,几乎没有停止过修路。
第一次是修板车路。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事了。当时的生产队组织全村社员,在原来主要为石阶路的基础上,用锄头、铁锹、畚箕等工具,花了几年时间,扩宽改造成了一条板车路。这条板车路,路面很小,坡也很陡,没有排水边沟,遇雨路面就被冲刷成水沟,每年都要花不少人工去修。
第二次是修小车路。那次修路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随着民生的改善,许多乡亲有了摩托车,外出乡亲逢年过节大多骑着摩托车、开着小车回家。于是,村里决定把板车路扩宽改造成可通行小车的村道。此次修路于1994年动工,但由于工程大、资金缺,只好分步实施。第一步是修路基,把路基扩宽,把急弯拉顺、陡坡降缓、路面整平、水沟疏通。第二步是硬底化,根据筹款情况逐步铺筑水泥路面。当时修路仍然用锄头、铁锹、畚箕等原始工具,在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路基工程总算完成了,但硬底化的资金却无法解决,工程只好停了下来,这一停就是好几年。此后,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多方集资,逐步完善路面工程。从2001年开始至2009年全面完成,这条村道的硬底化整整花了九年时间。
两次扩宽改造这条村道,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经历了三代人。然而,这条村道仍然路窄、弯多、坡陡,无法会车,车辆出入险象环生。可想而知,地处偏僻山区的农村,要修好一条合标准的村道何等艰辛、何其难!
如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出的乡亲大多有了小车。同时,村里种植柚子的面积逐年增加,柚子产量大幅提高;摩托车已在家庭普及,有些还买了小车。在此背景下,进出村里的车辆逐年增多,逢年过节尤其如此。车辆进出的安全问题,成为乡亲们最忧心的事,他们没少为进出这条村道的车辆提心吊胆。因此,近年来又不得不继续谋划修路,希望把这条能够帮助乡亲们脱贫奔康的至富之路、希望之路,修得宽阔些、顺畅些。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想把这条村道修得更安全些。
今年,包括大水坑在内的纯德村被列为政府重点扶贫对象。近年来,政府也出台了支持和推进村道硬底化的相关政策。村里审时度势,于年初向政府提交了改造村道的申请报告。同时,也向扶贫单位的领导详细汇报了村里的情况,以及乡亲们迫切要求扩宽改造村道的良好愿望。
九月中旬,村里来电要我回村参加村民代表(户长)会议,说是专题研究村道扩宽改造事宜。这事义不容辞,我专程回去了。会议于9月17日在村里召开,初步决定按4米路基、硬底化路面3.5米的标准,扩宽改造通往大水坑口的这条村道。同时,会上还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资金筹集渠道,以及土地、作物补偿等相关事宜。
一个月后,在乡亲微信群看到工程动工的消息,我兴奋不已。这让我看到了家乡发展新的希望,同时也引起了我对家乡修路艰难历程的回顾。这时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去总结以往修路的经验并吸取教训,如何去筹集修路资金,如何去引导外出乡亲、外嫁姑姐参与到这项重大而艰巨的事业中来。我总觉得,作为外出乡亲、外嫁姑姐,与全体乡亲们一起构筑家乡的修路梦,力所能及地为家乡建设做点工作,是义不容辞的事情。当今修路缺的不是人力,因为有大型施工机械。家乡修路最缺的是资金,因为目前政府尚无拨款,扶贫单位的支持也有限。而我们这些外出乡亲、外嫁姑姐,能做的事恰恰是帮助村里筹款。
目前,这条村道的第三次扩宽改造已在施工中。据初步估算,总投资约需110万元,其中:路基约30万元;硬底化水泥路面约80万元。如此大额资金从何来?这个问题着实让乡亲们头痛。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在村民代表(户长)会议上,乡亲们既表达了修路的迫切心情,也下足了修好这条路的决心。筑桥修路,利在当代,恩泽子孙,功德千秋。在此,真诚希望外出乡亲,热切期盼外嫁姑姐,为了修好这条路,为了家乡的未来,为了子孙后代,一定要团结一致,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与全村乡亲们一起去追梦、筑梦、圆梦。
乡亲们,我们的目标已定,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圆梦的希望寄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一起圆梦吧!
拍摄:漫步归读 拍摄:漫步归读 拍摄:漫步归读 拍摄:漫步归读 拍摄:漫步归读 拍摄:漫步归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