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教案设计模板大全 篇1
初中物理安全用电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触电的原因,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能力目标
理论联系实际,能在实际应用中遵守运用安全用电原则.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安全用电意识,提高生活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用对话的形式讲述“安全用电”的有关知识,介绍了触电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家庭用电安全的有关事项.
本节知识学生不仅应该知道,而且,应该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生活中能自觉地按照安全用电的要求去做.对话形式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家用电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学习和宣传安全用电的知识,既是物理教学的需要,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修课.
教学重点
对安全用电原则的掌握和并能实际应用.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易采用理论和实际相对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教材也编得较为生动活泼,因而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例如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让学生就教材中难于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再由教师归纳后有重点地质疑,最后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和学校用电的实际情况,对照检查有没有不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地方,并开展分组讨论.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在本节的教学中,尽可能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安全用电
(一)触电及触电的危险.
人体是导体,当人体上加有电压时,就会有电流通过人体.当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时,人没有感知;当通过人体的电流稍大,人就会有“麻电”的感觉,当这电流达到8~10mA时,人就很难摆脱电压,形成了危险的触电事故,当这电流达到100mA时,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使人窒息、心跳停止.所以当加在人体上的电压大到一定数值时,就发生触电事故.
通常情况下,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是安全的,称为安全电压.
照明用电的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绝不能同时接触火线与零线.零线是接地的,所以火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也是220V,一定不能在与大地连通的情况下接触火线.
(二)几种触电类型.
(1)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人接触了火线与零线或火线与大地.
①人误与火线接触的原因.
a.火线的绝缘皮破坏,其裸露处直接接触了人体,或接触了其它导体,间接接触了人体.
b.潮湿的空气导电、不纯的水导电——湿手触开关或浴室触电.
c.电器外壳未按要求接地,其内部火线外皮破坏接触了外壳.
d.零线与前面接地部分断开以后,与电器连接的原零线部分通过电器与火线连通转化成了火线.
②人自以为与大地绝缘却实际与地连通的原因.
a.人站在绝缘物体上,却用手扶墙或其它接地导体或站在地上的人扶他.
b.人站在木桌、木椅上,而木桌、木椅却因潮湿等原因转化成为导体.
③避免家庭电路中触电的注意事项.
a.开关接在火线上,避免打开开关时使零线与接地点断开.
b.安装螺口灯的灯口时,火线接中心、零线接外皮.
c.室内电线不要与其它金属导体接触,不在电线上晾衣物、挂物品.电线有老化与破损时,要及时修复.
d.电器该接地的地方一定要按要求接地.
e.不用湿手扳开关、换灯泡,插、拔插头.
f.不站在潮湿的桌椅上接触火线.
g.接触电线前,先把总电闸打开,在不得不带电操作时,要注意与地绝缘,先用测 电笔检测接触处是否与火线连通,并尽可能单手操作.
(2)高压触电.
高压带电体不但不能接触,而且不能靠近.高压触电有两种:
①电弧触电:人与高压带电体距离到一定值时,高压带电体与人体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导致触电.
②跨步电压触电:高压电线落在地面上时,在距高压线不同距离的点之间存在电压.人的两脚间存在足够大的电压时,就会发生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触电的危险比220伏电压的触电更危险,所以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时,一定不能靠近它.室外天线必须远离高压线,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捉蜻蜓、爬电杆等等.
(三)发生触电事故后的措施
1.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了,下列哪些措施是正确的?
A.迅速用手拉触电人,使他离开电线.
B.用铁棒把人和电源分开.
C.用干燥的木棒将人和电源分开.
D.迅速拉开电闸、切断电源.
通过讨论要学生明确:处理触电事故的原则是尽快使触电人脱离电源,而避免在处理事故时,不使其他人再触电,所以A.B两项是绝对错误的.
2.如因电线短路而失火,能否立即用水去灭火?为什么?
要学生明确:不能,因水可导电,会加重灾情.必须迅速切断电源,用砂土、灭火器扑灭火焰.
(四)安全用电原则
电器设备安装要符合技术要求.
不接触高于36V的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不弄湿用电器.
不损坏电器设备中的绝缘体.
初中教学教案设计模板大全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爱莲说》,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朗读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知识目标:
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能力目标:
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4至16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作者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结合现实采取品词评句,畅谈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甄别美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发展。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展示关于荷的诗句
二、作者简介
生先谈,然后看大屏幕
三、词句闯关
1.解释加点的字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为。
④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读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
①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②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四、美点探寻
(一)、聆听课文,享受文章美
1、 听读课文。(教师背诵课文,配乐。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荷之风韵)
2、 小组合作,疏通词句
(二)、 读通课文,感受语言美。
1、教师介绍“说”这种文体。
2、读文,感受语言形式的美。
(三)、 读懂课文,领悟品格美【小组讨论完成】
1、 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三种花,分别是什么?(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
2、菊像隐居者一般,隐士的人格特征是什么?
(独善其身,不问世事,接近莲的特质“出淤泥而不染”,也就是洁身自爱)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唐朝以来,牡丹被称为富贵花,是财富、高贵的象征,就如人间帝王一样,被称为花中之王。那么牡丹代表一种什么追求呢?
(追求名利富贵)
4、 作者是怎样称呼莲的?(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和隐士是不一样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特质是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的。
小结:作者运用三个比喻,将三种花人格化了,带上了自己的喜好。可见,《爱莲说》是一篇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的文章,状物抒情,喻哲理于比喻之中,这就是“说”。
(四)、 读懂作者,领悟思想美
1、 在三种花中,作者很明显最喜爱莲。从哪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 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莲花有哪些特点?
3、 作者喜爱莲、赞美莲,实质上是赞美君子的品格。你觉得君子的品格和莲花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出淤泥而不染——从生长环境来说,庄重。结合作者一生的经历,这也是他的一种自我检讨,生在淤泥般的环境中想要不染是那么困难,生淤泥而不染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来说,正直;亭亭净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来说,清高。
五、难点质疑
菊有什么特点?
结合你的积累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六、 读出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讨论:莲是花中君子。你如何理解君子的品格?今天我们还需要像莲一样的君子精神吗?
七、 才华展示
围绕“莲香四溢—莲文化魅力探寻”这一主题,查资料寻找莲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可用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画,文字,多媒体,歌曲,舞蹈,表演等。
八、师小结
初中教学教案设计模板大全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个性和感情色彩,培养学生热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好工具范文网
2、通过介绍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律动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
3、了解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法和示范法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艺术风格,用启发和创造式发挥想象力创编歌曲律动。
教学准备:
钢琴、影碟。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欣赏
播放乐曲《万马奔腾》引导学生回答:
1、这首乐曲的情绪?感受到什么场面?(情绪热烈,表现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
2、你知道这首曲子中独特的乐器音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马头琴)
3、这是哪个民族独特的乐器?(蒙古族)
4、你对这个民族有多少了解?
5、请学生介绍马头琴的传说,教师补充。
二、导入新课
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它已成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蒙古族是一个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肥沃的草原、兴盛的牧畜业,丰富的矿藏养育了蒙古各族人民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歌声赞美祖国,同时也赞美了家乡,今天我们将一起领略草原人民带给我们的无限美好情怀。
三、学唱歌曲《牧歌》
1、听录音感受歌曲,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听后讨论这首歌曲的情绪、意境、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什么图画?
2、教师小节:这首歌曲旋律起伏宽广、曲调优美、节奏自由,这正是蒙古族歌曲的特色。
3、采用听唱法和自学的方法学习曲谱。
4、教师引导学生划节拍掌握两拍半的节奏,纠正错误。
5、引导学生划分乐句,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通常短小精悍,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短调。长调比较自由,舒缓;短调比较热情、欢快,结构清晰。这首歌曲具有长调的特点。
6、有感情演唱。
四、《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各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奏无伴奏合唱等
欣赏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播放录音。提问:无伴奏合唱与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欣赏这部作品的感受。
五、欣赏一段蒙古族舞蹈,引导学生总结蒙古舞的特点,教师小结:
1、蒙古族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男子的舞蹈动作粗犷强悍、女子端庄典雅十分优美。蒙古舞的动作主要来源于生活,比如各种马步就来源于牧民骑在马上的动作。舞蹈中的鹰式位加硬腕组合就是根据雄鹰展翅飞翔动作的升华,这些都成为蒙古舞特有的艺术表现。蒙古舞主要用肩部动作。通过肩部及各种马步动作使舞蹈风格浓郁,别具一格,柔肩是舞蹈动作中最富有特色的动作。
2、学几个简单的动作。
六、创编
跟随《牧歌》音乐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挑选几个同学展示。
七、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蒙古民歌,从宽广优美的歌声中,从优美舒展的舞蹈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歌舞的个性和感情色彩,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初中教学教案设计模板大全 篇4
一、 教学设计说明
1、 教材分析: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老舍文化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老舍先生的一桩桩生活小事,使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从而了解了老舍先生的情趣及为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自然、文雅的人民艺术家。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老舍先生坚强善良的《我的母亲》,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富有社会洞察力的《祥子买车》,以及富有情趣的《养花》合《母鸡》之后,非常好奇老舍先生到底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刻再来学习本课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对老舍先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与老舍先生的距离拉近了。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 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以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质
3、 积累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总结、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长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更加喜爱这位“人民艺术家”,激起阅读老舍先生文章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二、 教学准备:
2、布置好预习作业:
A、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B、搜集名人对老舍的评价以及相关故事资料
三、教学步骤
一、回忆引入
师:同学们,本单元为我们只介绍了一位作家,他的名字就是——老舍。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哪几篇文章?
生:《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和《母鸡》。
师:我相信这些文章肯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谁愿意谈一谈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师:从老舍先生的文章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幽默,感情真挚,塑造人物鲜活的文学大师。那么在现实中的老舍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大家肯定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读汪曾祺先生写的《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设计意图:从本单元所学的老舍文章入手,让学生重温老舍先生的文学粉彩,再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得水到渠成。
二、 小组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作者再文中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将事情概括出来,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本文段落虽多,但文章语言平时,内容浅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列小标题,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生:指名回答。
师板书:为花操劳、摆杏闻香、交友聚会、为盲艺人谋划生计,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
师:归纳一下这些时间都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老舍先生的?
指名回答
师板书:生活、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老舍先生的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 再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帯问题写感受
师:在这一桩桩小事肿,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书的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的可亲、可爱、可敬。
2、全班交流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可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点:
A、 在平淡的生活中做出情趣和美感,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1)为花操劳(第一自然段)
在老舍的院中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身侍弄,倒痴迷成性的地步
(2)摆杏闻香(第二自然段)
在条案上放一大盘香白杏,钻谋为了蚊香而摆设,将生活的细节都考虑进去,表现了他文人文雅的一面
(3)收藏画作(第四自然段)
藏画甚多,多为精品,让等候的客人一边闻杏香,一边欣赏画中精品,他让等候成为一种享受。
(4)交友聚会(第五、六自然段)
每天下午,来访客人不断,作家、画家……在每年赏菊时节和生日之时都会邀请大家来家中做客,是一个好客之人。
B、 老舍先生身上有淳朴的“平民化”的气息
(1) 待人很亲切(第二自然段)
握手是轻轻的,在客人未来之前,先为客人沏好茶,亲自为客人倒茶,是一个尊重客人的人
(2)待客豪爽
在聚会中,酒是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老北京风味,将熬白菜视为好东西,从中看出老舍与普通老百姓的待人处世是一样的,拉近了学生与老舍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作家的可亲。
C、 在工作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可敬的
(1) 为客人亲自倒茶
(2) 为盲艺人的生计谋划(第八自然段)
组织盲艺人在市文联演唱,并亲自主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3) 关心百姓生活(第九自然段)
北京芝麻酱缺货,提案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师总结:在平淡的生活中营造情趣和美感,身为大作家却又淳朴的平民气息,在工作、生活中够可敬的出示态度,这位可爱的老舍先生真不亏是人民的艺术家。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全部时间留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体会老舍先生的为人性情。
四、 拓展延伸
1、课下我看见大家都搜集了不少老舍先生的资料,你能结合你的感受来谈谈老舍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交流中让他们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去了解老舍,体会老舍
2、 冰心对老舍的评价
3、 作业
本单元共学习了六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相信在你的心中一定留下了对他的独特印象。课下请大家以“我心中的老舍先生”为题,写出自己的感受。老舍先生一声削除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课下有机会,大家可以搜集来看看。
五、板书设计: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生活:为花操劳
摆杏闻香
交友聚会 可亲、可爱、可敬
工作:为盲艺人谋划生计
关心百姓生活
初中教学教案设计模板大全 篇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力目标:树立自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
3、情感目标:正确认识调节好自己心理、情绪的重要性。
重点:
明确体育活动对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难点:
争取了解自己的体能!
教学任务:
1、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
2、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3、了解自己的体能
教学内容:
1、古希腊人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有的呢地认识: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 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我国先秦时期在《吕氏春秋》中用形象地比喻阐释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
“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
2、体育锻炼重在参与你必须真正理解“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只有残疾阿体育锻炼,才能体会到锻炼的乐趣,并得到益处。应具有积极、乐观和奋勇拼搏的进取精神,并把这种态度和精神渗透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3、了解自己参与体育的现状在课本上做出选择题1——10题算出分
数,对应评价参考标准看看自己在哪一种类型当中!
4、课堂常规:上好体育课的基本要求
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必须认真上好体育课。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开展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以及竞赛活动的基础。
上好体育课,使课内外体育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对搞好学校体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上好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端正学习态度,既要重视上好体育基础知识课,又要重视上好体育实践课,使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和掌握动作技术、技能很好的结合起来。
(2)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自己观察老师或同学的示范,细心领会新学的动作要领,并自觉积极的进行学习,在练习中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
(3)要遵守课堂纪律和学习要求。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课,因病因事不能上课时,因事先请假;上课前要做好准备,有条件的要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上课(或轻便装和软鞋底);要提前2—3分钟到指定地点集合;课中要服从指挥,听从老师和小组长的调动。
(4)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注意自己和同伴的安全,爱护场地器材设备。
(5)要做到课内外结合。在课外体育锻炼时,注意复习和巩固课内外所学的内容,加强练习,积极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测试。
(6)服装体育课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
课后作业:
1、根据实际自觉积极的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
2、学会发展健康体能的方法!
初中教学教案设计模板大全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重点指导“虹、蜘、蛛、蝉”都是虫字旁,书写时要注意“扁口”上宽下窄;“压、逃、越”都是半包围构;“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等。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垂”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课前先学: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圈画生字,标注自然段。
2、初步认识生字条中的12个生字,难认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3、用“?”标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4、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或收集描写雨景的文章或段落或插图及雷声录音。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展示:
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雨吗?说说你们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么今天课件中又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出示课件展示雷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谈观看的体会,相机板书课题:雷雨
二、引发想像:
教师播放雨前和雨时的两段音像资料(风声、雷声、雨声),启发学生闭目想像。听着这两段录音,你们都想像到了什么?相机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像把两段录音和插图进行正确搭配。教师板题。
三、自学汇报:
1、小组交流课前先学情况。
2、老师组织学生汇报。学习生字“压、乱、垂、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如:用动作记住:“压”垂;用换偏旁记住“虹”等。
3、利用生字卡片进行同桌互检。也可设计识字游戏巩固生字的认读。如:开火车读,引导学生找出这个字在文中的那句话,结合文中的句子朗读进行巩固。
4、小组读课,互相正音,评价。
5、全班合作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在读中发现,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的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了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进而提高了自主读书的能力。)
四、学习课文:
1、范读,引导学生谈谈听读的感受。启发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进而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2、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
3、图文对照读,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课文语言的简炼。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
如:“虹、蜘、蛛、蝉”都是虫字旁,书写时要注意“扁口”上宽下窄;“压、逃、越”都是半包围构;“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等。
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重点笔画。
3、学生临写,同桌交流评价。对照总结之后,再进行书写,写得好的全班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写上节课学习的字词。利用生字卡片或课件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分段读文,回忆课文内容。
二、继续研读课文: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划分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部分内容,进行合作读书。思考:你认为这个部分写得怎么样?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由。
2、交流读书感悟的情况;教师相机点拨。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提问题。
如:描写雷雨前的部分“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写出了什么?能把它去掉吗?为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认为该怎么读这句话?“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
描写“雷雨中”的部分,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 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等等。
3、展示课件,深化感悟。
三、诵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练习: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 )了,( )也( )了。
3、照样子写词语:黑沉沉( )( ) 一动不动( )( )
五、拓展:
1、你还读过其他描写下雨的文章或段落吗?把自己收集的材料在组内或全班交流。
2、观察一个自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六、作业布置:
1、1号本生字词
2、写一篇观察日记
七、板书设计:
雷雨
雷雨前 乌云密布
雷雨中 大雨倾盆
雷雨后 雨过天晴
初中教学教案设计模板大全 篇7
一、视频、实验引入,设疑激趣
1、视频
“瓶吞鸡蛋”实验让同学们感受观看神奇的现象。
2、用一个普通的饮料瓶,在瓶上扎孔。灌满水时水从孔中流出,但
是当瓶盖拧紧时,竟然不出水了,又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作用在瓶上呢?
教师:为什么出现如此神奇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大气压强。
教师:这种神秘的力量就是大气压强,回想一下什么是液体压强?什么又是大气压强?
二、进行新课
一、大气压强
1、通过两幅图片让学生回忆液体压强,得出大气压强的定义。
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最早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通过视频展示
实验,让学生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3、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现有的器材自己动手来试试看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水槽、广口瓶、乒乓球、纸片、胶头滴管、塑料吸钩)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动手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积极动手,通过设计、实践,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并且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边演示边讲解,大家既学会了知识,又加强了印象,学生还能获得一种成就感。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呢?
学生思考,可能的答案:(自己解释这些简单的现象)
(1)用吸管吸饮料。
(2)塑料吸钩被大气压压在墙上。
(3)墨水被吸到钢笔里。
4、提出思考问题
(1)大气压是怎样产生的?
(2)大气压的方向?
(3)为什么人感受不到大气压?
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加深对大气压强的理解。
二、大气压有多大
1、估测大气压
教师介绍一种方法粗略测量大气压大小,利用公式P=F/S,知道面积和力,就可以得出大气压大小。学生可以课后寻找其它方法测量大气压。
2、精确测量大气压强
早在1644年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就利用水银来做实验,精确地得出了大气压的数值。通过视频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测量方法,仔细分析,通过液体的压强和大气压强相等,得出大气压强的数值。
讨论:(1)玻璃管倾斜有无影响?
(2)玻璃管粗细有无影响?
(3)上方进入空气会怎样?
三、介绍: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高度越高气压越小。
气压还与天气有关。
四、本节小结
让学生自己谈收获,自己总结。
五、习题巩固
学情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对物理科目已经有了了解,有一定的兴趣,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物理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对事物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比较薄弱,需要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要激发孩子参与课堂的兴趣,多设计物理实验。尤其是针对17班孩子,思维活跃,既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又要强调课堂的纪律性。
效果分析
本节课由视频和小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感受大气压强,还设计了学生实验,学生可以自己选取实验器材,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整个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尤其是学生实验都在积极的展现自我,效果很好。
在最后的习题检测部分,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表现较好。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的市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由于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知道压强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因为人体体验不到大气压的存在这一客观原因,而需要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才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这会造成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测量大气压和利用大气压知识分析解释有关现象时,可能弄不清其中的物理情景,思路和表述语言都会出现混乱,教师要引起注意,并做好指导学习。
巩固练习
1.___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______________实验测出
了大气压的值。
2.自来水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几下,笔胆里气体压强
_________,在___________的作用下,墨水被“吸”到橡皮管里去了。
3、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如果使玻璃管倾斜,那么管内水银柱()
A、长度减小
B、高度不变
C、高度增大
D、高度减小
4.在冬天,保温瓶未装满水,当瓶内温度下降时软木塞不易拔出,这主要是()
A、塞子与瓶口间摩擦力太大C、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B、瓶口遇冷收缩D、原先塞子塞的太紧
5.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当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管的顶穿一小孔,那么管中水银将()
A、往上喷出C、保持不变
B、稍微下降D、降到与外面水银面相平
6.拉动注射器的活塞将药水吸进注射器中是利用了()
A注射器中的压力C液体内部的压强
B大气压强的作用D连通器的原理
7、在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中,所用玻璃管的粗细与测量结果_______,在实验中应竖直放置,如果玻璃管倾斜,则管内水银柱长度_____,水银柱的竖直高度将___________.
8、假如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管内上方为真空,大气压可支持约_____米高的水柱。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视频及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课堂注重学生参与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感知大气压的活动中,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通过解释大气压的有关现象,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题,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改变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发展。而本节课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有: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过程与方法上要求:1、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新课标对本节课在教学上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有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它们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初中教学教案设计模板大全 篇8
翻转课堂早期是哈弗大学的一位名叫埃里克·马祖尔的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方法。学生在课下提前看视频,网上查阅资料,在课上大家一起讨论,教师进行解惑,一起探讨解决大家存在的问题。之后美国有机构对超过40万的有关人员展开了调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他们普遍认为,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非常有效。20xx年,由帕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极大地促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推动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普及。
一、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及优势
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我国教育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出现之前已经对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多次尝试。但是由于我国受到技术以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翻转课堂还在刚刚起步的阶段。20xx年以来,我国在上海、北京、重庆等多地进行尝试,国内最早是重庆聚奎中学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并且获得非常好的成效。另外,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山东昌乐一中等学校,都取得不错的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有哪些优势:
(一)翻转课堂使学习的时间灵活,内容机动
21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移动电子设备得到普及,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时间机动灵活,不再是大家一起在课堂上在固定的时间集中上课,有不明白或者不会的知识点,可以来回多看几次,自己把握学习的速度,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自己做主,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二)翻转课堂有利于培养师生的信息化素质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互联网上查找文件、视频、音频等资料。有时在网上查找到的资料也可能不是特别贴近教材或者教学的视频过于冗长。这时还需要教师自己制作word、ppt文档或者微视频等,提高个人的信息素质。而对于学生,需要学生课前看视频,自己在网上搜索资源,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化素质。
(三)翻转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学习初中物理存在的问题,有大量的调查问卷反映,学生们普遍认为,初中物理课难学,存在“听不懂”,“听懂了不会做题”等共性问题。学生觉得传统的课堂物理课是枯燥乏味的,大家更喜欢“翻转课堂”,大家可以课前看有趣的微视频,课上大家一起小组讨论,一起动手做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地调动起来,“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得教学效果更好,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分子热运动》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学习内容分析
《分子的热运动》是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章第一节的内容,与后面要学习的《内能》相联系,为学习下一节的内容打下基础。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分子的世界是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虽然无法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做实验知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在翻转课堂中可以通过包含本节课实验内容的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方式更具有吸引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教学活动准备
在对学习内容、学生学情分析后,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的主要难点在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不多,需要学生能够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现实中存在的事实。比如:空气中氧气,氧气存在于空气中这是事实,但是我们无法直接感知。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本节课相关视频、音频以及其他学习资料时,准备的各种材料要能够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的转换。教师将准备好的课程资料上传到班级QQ群,要求学生们下载观看,并且完成预留的任务。
(四)教学活动设计
对于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活动方案。
三、《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考虑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因此翻转课堂在具体实施起来还应注意:教师在为学生准备物理实验相关视频时或者教师自己制作教学视频时,要注意视频的时间不宜过长,尽可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由于学生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可以尽可能使视频准备的有趣幽默,但也要注意不要过于地花里胡哨,偏离主题,避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在讲授课程知识时还要注意在引入话题时不要时间过长,尽可能少掺杂一些与本课程无关的话题。
四、总结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科技的巨大进步也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翻转课堂使师生教与学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进行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