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5月10日,褐衫队和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受到第三帝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鼓动,在柏林的倍倍尔广场举行焚书仪式。他们烧毁了大约2万本书籍,其中包括托马斯·曼、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海因里希·海涅、卡尔·马克思的著作。这些作者都是犹太人。
这只是整个焚书运动的一小部分,当时第三帝国30多个大学都进行了公开的焚书。请注意,焚书地点是在大学,焚书的人是年轻的学生。
纳粹焚书场景
不用说,焚书是希特勒的主意,他要彻底清除犹太人和异端思想。当然,他自己没有亲自向火中投过一本书。
相反,希特勒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拥有非常丰富的藏书。
他56岁自杀之时,留下了1.6万本藏书,其中许多是珍贵的初版,更不乏作者的签名致敬本。
希特勒贪婪地阅读,他声称每晚读一本。
《堂吉诃德》《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及《莎士比亚全集》,这些闪耀人类文明光辉的书非常受希特勒喜欢,他甚至推崇莎士比亚胜过德国的歌德和席勒。
没找到希特勒读书的照片。
他的藏书散布在总理府、元首地堡、狼窝以及其他寓所,还有很重要的3000多本是在一个盐矿中发现。盟军进入柏林之后,除了部分被毁,这些藏书被苏联军队和美国军队运走。
苏联运走的那批,至今没有露面。美国运走的那批,散落在一些图书馆,还有一些躺在老兵的家里,偶然会流到市场,重现人间。
希特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读书人,他同时也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焚书人。
这并不冲突,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
描绘苏联红军攻占总理府的画作。
乾隆不就是如此吗?他是中华文化的狂热爱好者,学识渊博,但在他的主持下,中华典籍遭受了一次巨大的劫难。
还有一位梁元帝,生平最大的喜好就是读书,但在兵败城破自焚的时候,偏偏要先把辛辛苦苦收集的14万卷藏书全部焚烧,理由居然是“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读了那么多书,脑子还这么不灵光,活该失败。只是可惜很多典籍从此失传,他的罪过远远大于乾隆。
希特勒和乾隆之所以可以具备这样的“双重人格”,是因为他们要服从于一个至高无上的目标。
希特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纯粹的雅利安人帝国,他为此要消灭一切碍眼的异端。
乾隆的目标是保证爱新觉罗的统治延续千秋万代,他为此要消灭一切排满的异端。
为了完成至高无上的目标,他们可以肆意焚毁任何一个人的著作,可以查抄任何一个人的藏书,这些并不妨碍他们在精致的屋里品鉴自己的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