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在不读庄子,你将来怎么做无用之人?

来源:二三娱乐
现在不读庄子,你将来怎么做无用之人?

【文/无缺】
两天前阿拉善see 刘晓光去世,冯仑为他写了一篇长文,为祭奠他“投射到外部世界”的无私的生命光辉。去年一整年,外部世界非常热闹,湖畔学院、大头帮、秦朔、冯仑、混沌研习社、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功夫财经等等为我们代理了这个世界的热闹和喧嚣:BAT,AI,工业4.0,房价,股市,丑闻,天灾人祸,万科,格力,黑天鹅,特兰普,英国脱欧......喧嚣的世界。然后,很多人在喧嚣的世界中去寻找一片安静的净土,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总是会配合。世界是反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配合反面的世界。


现在不读庄子,你将来怎么做无用之人?

云南的茶马古道,有我们的太极友人安置了妻儿老小住在丝绸之路曾经经过的地方,一处阳光明媚的老宅子,现在正在装修。麦哥除了在云南照了相片在朋友圈嗮女儿如珠如宝,也经常回长沙,打理他的“熊猫家”酸奶屋和大地布衣的各处分店,他经常抄录《道德经》,并自嘲自己以前经常想着用《道德经》的智慧来赚钱,现在却真正爱上了道德经的博大精深。我想他是真的有赚到钱了,所以不腰疼。


现在不读庄子,你将来怎么做无用之人?

最多再过5年,老庄文化的独特价值将重新被发现。因为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机构的扁平化,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智能机器人和AI的普及,将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人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清醒过来,很多人会失去工作、不用工作、不要工作,成为无用之人。

比如德国,现在已经是一个普遍由国家发补贴福利而自己可以选择不工作的国家。德国是一个高精尖端技术工业化的国家,它是一个代表。

但是中国人比较特殊,中国人有一段时间要走,很多人也没有做好“坐吃不山空”的心理准备,现在还是城镇化建设时期,很多农村人、城市边缘人口还混在温饱线上挣扎,很多年轻人还在为梦想奋斗......结论是,中国要赶上德国还差的远。但是,中国人用30年的时间实现了与世界同步的经济建设基础,中国人是最勤奋的民族,无论是行动力还是善于思考的头脑。所以很快的,绝大部分中国人极有可能在还残存着小农经济思想的保守心理状态下迈入德国人为全世界人民挖的那个坑:工业4.0时代。那个时候是不是摔得有点懵?

中国人一旦停下来会成为思考的哲人。必然有一部分人现在就要担心自己会不会失业,猜测什么样的工作才不会被大数据和机器人、AI所取代,还有一部分人会想到如果没有工作,我的人生要做什么?人生有什么意义?我还要学习吗?我还要结婚吗?我还需要跟人打交道吗?我每天干什么?我成了一个没用的人?!

我们有一个时代非常像今天的时代,老庄的时代。曾经孔子、孟子、庄子都可以直接与最高国家领导人面谈交流,《庄子》里面,无论是《逍遥游》里的许由还是庄子本人都非常任性非常傲娇,分分钟都可以拒绝皇帝的“邀请”和无理要求。那时候人人平等,并不是奴隶制度的时代。孔子比较特别一点,为了寻找可以实现他礼乐家天下的政治理想的理想国度,东奔西走颠沛流离,被七国拒绝入境,可见他也为他的傲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我们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也正是他这种百折不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这种代代延续、具有代表性的奋斗精神指导、造成了近两千多年的社会和文史进步。那现在,如果工业4.0实现,就是孔子精神的完美诠释。完美的诠释意味着一个圆的圆满。然后呢?然后我们就会想起孔子精神的反面,那个安排了孔子在里面问学于老子的《庄子》,那个“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特别的庄子!

我们来看德国: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第三。高度民主的国家。人民高度自律的国家。一个盛产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作家,诗人,音乐家的伟大国家。

我们今天能不能记起老子《道德经》,决定了能否树立起正确的是非价值观、道德观去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能不能记起《庄子》决定了能否理直气壮地拒绝现代文明的成果,重新回到朴素的天地间享受“逍遥游”的自由。

《庄子》告诉我们,怎样做“无用”之人。

以下是网络上的一篇文章节略。


现在不读庄子,你将来怎么做无用之人?

————————————————————————

为什么要讨论无用

《庄子.逍遥游》: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 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 ,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 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 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 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尧是古代社会具有普世道德的人格典范,也是理想君主圣王的典范。他作为贤君将天下让给世称的贤者许由,这个历来会被称赞的美德行为,在文中却已莫名地带了尴尬揶揄的味道。

在尧一番冠冕堂皇的称颂与谦逊言辞之后,许由不留情面地回答:你管天下,我管自己,你管得挺好,我玩得很爽。我代你治理天下,那不都是虚名吗?要来有啥用。咱们还是各安其分好了,您回去歇着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根本没用。很明显,尧帝扮演看似高大的鲲鹏,许由则扮演真正逍遥的小鸟小虫的角色。

《逍遥游》又继续写道,尧虽有天下之大业,但当他拜访几位超越世俗规范价值之外的隐士之后,茫然地似乎丧失了天下之位。这种失落感的原因在于:他骤然发现,自己一手统治天下的这种世俗标准中的至高权力,在他们面前丧失了力量,一切都虚无缥缈。因为这些通达大道的人从心里觉得这些价值与权力是“无用”的。这有点儿类似当代哲人阿伦特的理论,她认为权力力量的实现必须来自双方的参与,在一方行使或展示其权力时,即便相对的另一方不必采取直接的对抗方式,而只是消极地退出,让自身消失,权力也会自然消失。在不参与不回应不合作的态度下,权力就无法实现,它的力量就会全然落在空处。而且庄子所描述的,不是消极退却,而是清醒地以睥睨世俗的精神和天地的大视野,看到万事万物的同一性,也清楚生命的最高意义必须在于活出自己,“尽己与自适”(即自然自由自在自足),所以才会积极而彻底地蔑视一切外在标准与功利。

标准和价值,有用和无用,都来自欲望,都决定于人心。万事都不在于“它”,而在于“我”。在于我要不要、我想不想、我认为它是什么。一件衣服也好,一颗钻石也好,我不要,它的价值就在我面前瞬间消失;演化到一份职业、一种权力,也是同样的。要想让一切东西失去价值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行为上选择“不用”,在思想上认为它“无用”。当这样做时,也就自然地使人保持了宝贵的怀疑与批判,保持了距离和清醒。当一个人可以发自内心、坦然淡定地拒绝和放弃一切诱惑时,他就成为了最潇洒自由的人。

统治天下是世俗社会的最高权力,天下是世俗社会的最大范畴,而它到底算不算真有权力,是不是最大的范畴,都是在“用”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你想要,它就是有用的,你开始追求这种“用”,就会有待。所以,有用和无用的问题,本质上仍旧是有待和无待的问题。从小大之辨到无待,再从无待到无用,都指向一个目标,各得其宜的自由逍遥。《逍遥游》正是从这个小段落的转折,顺理而成章,走向最后的收束部分——“无用之用”。

在尧的眼中认为许由是有用的,而许由也恰恰就是不想被当作某种有用的“物”,这让人想到汤显祖说的但求能做无用之人、不做有用之物。

————————————————————

现在要用享受的心态来享受“无用”“无待”可能还不能解决某些人对失业的恐惧,庄子不能告诉你什么样的工作会保留在“工业4.0”,但是,貌似第一章和后面的很多章节都有类似这样的故事。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 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 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 之曰:‘我世世为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 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澼絖,则所用之 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 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 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 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 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 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 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以为大家启发。! 现在不读庄子,你将来怎么做无用之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