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时代,大学生提高自己的途径

来源:二三娱乐

-1-

“预备,瞄准、射击”。

这一套机械论的方法在很多的实践中都这么用。它的宗旨就是告诉我们的要计划好,准备好,等到有很大把握了再出手。

以前的时候这样做,确实成功的把握性会比较大。不过在当下这个功利的社会,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如果每一件事情,每一次出击都要等到计划做好,目标瞄准,再来行动,那么付出的机会成本与时间成本将会及其昂贵,很多的机会也都会转瞬即逝。

因为,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信息获取是如此的方便,我们能有的想法必定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少人也能够想到,甚至想得比你更多,更全面。风口一旦被别人先把握,那么后来者想超越那是极其困难。

-2-

商业领域几乎无数次印证这样的事实,比如在2016年最火的就是移动直播,号称直播元年,这里面那些先上线的直播app比如映客,就一直牢牢的占据着市场份额,其它同质化的app,怎么做都是模仿,怎么做都超越不了,最后直播软件“百团大战”后,输了的面临的就是被洗牌干掉的命运。同样对于玩直播的那些网红,先进去的就能够先占坑,占了坑之后再慢慢来准备内容,不管是原创还是抄袭还是玩套路。

现如今在把握机会的问题上,永远不应持有等待的态度,应该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法试着先去射击,再瞄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法国部队与德国部队联合演习,其中一个任务是摧毁树林里的一个目标。法国人的坦克炮筒很长,准确度高。德国人用的是美国坦克,自动化程度高,炮筒较短。接到指令后,法国兵立刻派一个人爬到树上,先找到两个教堂的尖顸做参照点,然后将测量的数据输入电脑,根据电脑计算的结果调整角度,最后射击;随后,根据第一次射击的偏差再校准角度,第二次射击时就把目标击中,耗时X分。德国人不一样,他们看准了大致的方向就射击,然后不断地前进、射击、调整偏差,最后几乎毁掉了整个用来演习的树林,才把目标击中。不过一算时间,他们比法国人用得要少。

这个故事中体现的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作战”思路。前者稳妥,按部就班,后者灵活多变,调整迅速,赢得了时间。为了适应现在这个时代,当然后者更好。

时间变得越来越稀缺,机会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这个是现在也是未来的常态。

-3-

我经常和同学朋友交流想法,也会给出自己的建议,之前我和他们说要不要一起练习写写文章,学习如入做内容,先去做,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过有不少同学坚持认为自己也很想写,可是自己文采不好,阅读少,肚子里没有货,写不出来,怕写出来丢人。然后告诉我说,先还是积累吧。

“先还是积累吧”,这又是一句政治正确的话,很有道理,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没多大用的,我知道一旦说去积累,那就很有可能给自己选择放弃,选择拖延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借口。

到最后惊鸿一瞥的时候发现,开始的那一丁点的犹豫就成了无法让自己站上一个新的高度的原罪。我相信很多人愿意去坚持原有比较惯性的生活学习方式,却不太想尝试新的改变,哪怕是一点点改变。或许那一点点的改变会让你的坚持更有战略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先让自己行动起来,再在行动中不断的调整、迭代、精进。年轻的时候,有点想法就去折腾一下挺有意思的,没有啥爱好特长的人说不定就在这过程中找到了爱好,发现了特长。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以前也是那种想得多,做的少的人,在上了研究生之后,偶然的机会同学教我开了淘宝店,理财投资。自己上了“贼船”后就开始自己划了,慢慢的了解到自媒体,新媒体,网红经济等等很多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自己上网查资料,图书馆借书看,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关注相关领域的达人。一方面获取知识,一方面学习高手的操作。然后自己尝试着做些东西。比如现在的写文章,就是边练习写作,边做自媒体内容输出,尽管我做的还不好,不过我会坚持下去,做一个长期的投资。

说到内容输出,那就必须得先有大量知识输入,因此平时更加要求自己去深度思考,去不断阅读,积累,记录,在实践中改进自己的方式方法。对各种文体,励志鸡汤、干货、书评影评、生活故事都更加细致的去研究,网感也越来越强,思路越来越清晰。另外话也越来越多!

从来不怕自己做不好,而是害怕自己不愿做。这就是为什么道理听了很多,却依然过不好一生。互联网时代的这种软链接,弱关系特征非常的适合于先射击后瞄准的打法。

这样做有没有收获呢?这一年多以来,我想我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提升:

1.在阅读量上,知识储备上,比以前更深更广,格局也开阔了很多。

2.通过互联网认识了很多行业和职业。为自己未来职业规划增加了新的选择。

3.通过互联网也建立很多弱关系,认识了不少优秀的写手,优秀的自媒体人,还有一些公司的高管和创业人士。通过主动向他们取经,自己成长的更快。

总的来说,自己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上进。同时也有料能和大家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