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干货】我靠写作月入为零:急功近利的文字堆不出好文章

来源:二三娱乐

前两天在一个写作群里参加了大咖的写作课,我很清楚的记得课程的名字叫做《如何靠写作月入上万》。这样的课程从2017年开始写新媒体文我就参加了不少,而课程的内容万变不离其中。

大咖老师先是举例自己在写作上的成就,然后开始讲题目,素材,写作手法,变现的渠道,最后总结。听完很多人就会有疑惑:这些东西我都懂,可我依然没有收入上万,这是为什么呢?

是大咖老师骗人吗?是自己写作方式不对吗?都不是,关键问题出在了自己的心态上。

2017年以前我都是在向纸质媒体投稿,没有夸张的说,每个月有500块钱左右的稿费入账,后来听说新媒体很是吃香,动不动就可以万两金银收入囊中,我就决定这方面发展。

我报了个类似的新媒体写作班,之后,屡屡向一些大号投稿,半年下来,我的过稿率接近为零。我开始深刻反思,在哪方面做的不对或者不够完善,我在当时给自己提取了几个问题:

出稿快,观点不够尖锐特别

我一直想着蹭热点是最好的方式,也能够被编辑们第一时间关注。但我却疏忽了文章的内容,没有太多的构思和框架,于是很多观点都是大众看到新闻第一时间就能想到的,包括很多事例都不是最典型的。

没有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写作目的性有问题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我看到的东西只是变现之后的喜悦感,却不在意文字的细节与组词用句,所以我的拒稿率才会如此频繁。

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我开始让自己对于写作有“空杯心态”,2018年重新投稿,过稿率大概是在三分之一左右,当然,这远比那些月入上万的大咖还差了一截,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去比呢

那半年的时间直到现在我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学会与文字达成感情,想分享几个我觉得受用的点:

素材的收集与归置

培养每日去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重点关注你所涉及的领域,去看看别人对这则新闻的评价。挑选你觉得合适切题的评论转化成你的观点,就算这个新闻对你没有帮助,你也可以记录下来,日后写文章会有个参照物。这是逻辑思考的过程。

读书思考法

尽可能的做到每个月读一本名著,不要成功学,不要鸡汤,不要言情小说,也不要朗朗上口的口水文,这些“不要”都是因为它不会创造阅读障碍,同时也不会对我们写作产生帮助(接下来我会不定期写些我的读后感)。

当你在读书时读到心坎上,戳中你的情感点,产生阅读快感时。记得停下来,思考:为什么它戳中我?是因为人物性格,剧情走向,还是环境渲染,这可以更快帮你了解到读者的情感共鸣。

循序渐进的变现过程

不要急功近利不是代表不要投稿赚钱,而是缓慢的去摸索,去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花十天时间找到同类型的文章投稿渠道,仔细去揣摩近来10-20篇文章写作结构,观点以及优点不足,然后才开始进行投稿。

写作就是个孤独而有趣的过程,将文字看成能治愈的药,学会对症下药,学会直击要害,才会有被称为“妙手仁医”的时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