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起于上所以导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见本分。
译文:君子一定能言善辩。大凡人都喜欢谈论自己喜欢的事物、君子尤其是这样。人格卑下者喜欢引用耸人听闻之事来辩论、而君子则喜欢以平和温厚的姿态来辩论。如果交谈不能秉持宽容、那发言不如沉默,善辩不如寡言。如果交谈的方式是中正有理的,那么不积极的发言是不正确的态度、积极的表达观点才是上策。所以交谈的方式很重要。无论是从上至下的政令、还是自下而上的建议劝阻都需要遵循中正有理的“仁言”。君子对于这样推行中正的事情需要的态度是:不厌其烦,不仅自己心里要喜欢、而且还要在行动上遵循、言谈上体现。所以、君子必需要学会善辩。辩论细枝末节不如抓住根本原因,追究根本原因不如回头看看为人处事的本分应当如何。
解读一:这几天看了一集武汉大学的辩论讲座。主讲人首要强调的是在接受并理解对方观点的基础上进行道理的梳理和反辩。“接受和理解”是一种为友共情的态度、我理解为“仁”的同义。推及幼教,没有共情则不能使儿童从各种情绪里安静下来,用理性来接受这件玩具必须还给别人的事实;推及销售,没有共情则不能使客户放下“你要赚我钱”的成见,把视线转移到客户本身对销售产品的需求上;推及售后,没有共情则不能使投诉人恢复理智对话,双方耗时在无意义的“你错还是我错”的压倒性斗争上、而忽略了售后的本意是解决问题、平复争端。所以说“仁言大矣”,首要是接受和理解,才会产生仁言。
解读二:君子善辩必辩。这个概念颠覆我所受到的教育。“不要顶嘴”一张纸符下面、可能是一肚子的火山岩浆。不辩?那要用什么方式来与人沟通?那要用什么方式来处理与人沟通时产生的不同观点?所以还是要辩。
辩不是辩解、错了就认错、坦然承担自己该负的责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的标点符号就是一塌糊涂、我必须承认。不过我尽力留意标点符号的使用、希望少给读者带来困惑。
辩不是吵架,比赛谁的嗓门高、谁的骂词更恶心人、更能激怒对方,使对方失去理智而偏离正道。
在徐贲的《公共说理十八讲》中提到:说理不是无理由的结论性主张,而是有证据有依据的分析和判断。
辩是说理。虽然先天人人都有理性来判断真实和公正,但是说到判断能力以及相应的辩论说理能力,则还需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来掌握。
最重要的是、要有“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