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选择.3

来源:二三娱乐

既然从本能角度看,选择的出发点是减少损失,我们也许可以得出两个不算严谨但差不多够用的推论:一,拥有更多资源的人更容易做出风险更大的选择并获得更大收益;第二,人们真正做出改变的时机,往往是在遭遇了重大失败之后。

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会发现一些例证。当我们只剩一小笔钱的时候,它似乎突然就升值了,我们不会再像现金充裕时那样去尝试些新事物;人们往往是在生了一次大病之后戒烟戒酒,或者开始养成了健身运动的习惯。

这种效应引发的结果通常不怎么好。马太效应就是第一个推论的写照,但那些买彩票中了大奖的人,大部分都会在几年间回落到自己中奖前的生活水平——即使意外获得了更多资源,也不一定能真正有效利用;以及,人们往往只是口头上说要改变,但是在真正遭遇巨大的挫折之前,这些改变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已。避害的动力比趋利的动力更大,人们只有坠入地狱之后,才会更想升进天堂——哪怕是重回人间也好。

关于选择的这个悖论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困扰之一。本能对失去的恐惧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力。我们本来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但是还没等起步,前路就已经被堵死了。要孤注一掷需要巨大的勇气,要改变些什么——哪怕只是一些生活习惯——差不多也同样困难。

由本能驱动的舆论导向也在强调这一点,为改变设置了太高的门槛,似乎连跨过去都不大可能。媒体在津津乐道那些头顶光环的人物是如何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并最终建立起了巨大的帝国,似乎这两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一样。当我们谈到马云等人当时倾尽所有凑了五十万建立阿里巴巴的时候,不仅没有意识到还有多得多的人创业失败,也似乎忽视了他之前一次次微小的尝试。无论是从跑批发市场倒卖小物件到租下一个小门面开家翻译社,似乎只被作为轶事而提起;但是正是长期以来一次次的微小选择才导致了最终结果。这些行为在本质上和阿里集团的成立并无不同之处,都是踏出安全区的尝试罢了。

人们往往都会乐于关注成功的传奇,而忽视之前必然的一连串失败与努力。只有那些不同凡响的事情才会对大脑产生更大的刺激,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老话虽然正确,大脑却对之不感兴趣。除非我们能意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前因和后果,并且主动考虑每一个选择,否则想要的生活只会是梦想而非理想。

幸好,无论如何,我们很少会落入全无选择的境地。在外界环境刺激和我们最终行动之间,永远都有着很大的一块空间。那是留给理性活动的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解读方式,来产生相应的情绪、观点、语言和行为。谨慎地挑选观念来解读外界刺激,才是我们一切选择的基础,是真正重要的选择。

这种观点似乎可以衍生出一个有悖于直觉的推论:是否投资和现在有多少资本没什么关系;工作繁忙时反而应该把花更多时间在运动和思考上。同样,不算严谨,但是看起来没什么大问题是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