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长途飞机的时间,读了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如梦起点的三篇文章:牌坊,寺庙,信客。瞬间被拉回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江浙地区农村的情境当中,内心泛起悠然却又长足的感动。
在满清统治、列强侵略、二战爆发的大历史背景下,却不能阻拦山里的人想要进步的决心与行动。父亲们会通过让女儿假意投死暗度陈仓的方式来反抗婚姻包办以及女子守寡的传统陋习,女孩们会在自己有所学识之后以陌生身份回到村子为孩子们带来外面的思想和知识,而信客们竟会为了保全封建思想和小民自私禁锢下的村民的种种错误的行为,不惜丢了自己的饭碗,牺牲自己的口碑。在这种种淳朴却又高尚的动力之下,中国农村怎么可能不发展,村里人怎么可能不走出来?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也是江南一个余姓的小村。如今的我们,都走出了家门,我也走到了世界最远的另一端。春节回到老家,寻找儿时的足迹,看到的却是更多新生的事物。确实还有像信客里说到的红圈圈存在,但我更愿相信这只是我们向前走的过程中不可缺少也无法避免的代价,他们的后悔以及上山请老信客出山的行动,才是内心思考之后的最终决定,对吗?
我们要有足够的时间上的耐心和空间上的阈值,才能读懂大的趋势,才能不被眼前一刻的得失迷了眼睛。最后,愿我们在成长的路上,能拥有时间的维度和视角,从容不迫,气定神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