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曾巩 位卑未敢忘国忧(一)

来源:二三娱乐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曾巩 位卑未敢忘国忧(一)

在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着其中有千千万万的文人士子,梦寐以求要等上金榜,在科举考试之后 ,我们把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我们把它叫一朝得志行。就是一次考就成功了。

第二种类型:可以概括为屡战屡败型,一生没有考取。

第三种类型:应该叫做十年磨一剑型,就是经过艰苦的努力,冷板凳坐了十年,十几年或者是几十年,最终才得以实现梦想。

今天我们的的主人公就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他盼望着登上金榜的这一天,足足等了二十年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曾巩 位卑未敢忘国忧(一)

贫寒不失其志

曾巩六十五岁去世,二十一年的等待,也就是说曾巩用了生命当中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坚持进行科举考试,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坚持,这种执着,这种任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着实令后人敬佩。

宋代的科举考试按照制度的规定,是每三年开考一次,那么二十一年应该有七次机会,曾巩都参加了吗?没有。

他只参加了三次,但是第二次和第三次考试的时间,中间相隔了十五年,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曾巩是不想考了吗,还是自己的意志消沉了呢,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呢?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曾巩 位卑未敢忘国忧(一)

第一个原因:维持曾巩是维持全家生计的顶梁柱。

家境生活的贫寒,分散了他备考的精力,为什么要这么讲呢?还要从他的家庭状况说起。曾巩的父亲叫曾易占,这个人一生娶了三房夫人,生了十五个子女,曾巩在家排行第二,就是曾巩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还有九个妹妹这么一个家庭。

即使在古代,那也是一个超大型的家庭,吃饭穿衣就是一个问题,曾易占这个人愿意读书,好写文章,思想活跃,在当时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但是这个人仕途不顺,只做到了县令,而且在晚年的时候,又遭到了别人的诬陷,所以闲居在家十二年。

曾巩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叫曾晔,年长曾巩十岁,这个人也是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文笔非常好,应该说是弟弟妹妹们榜样,但是曾巩的家,长期处于贫困线一下,这么一个家庭的状况,说明曾易占和曾晔不是一个理家之人,不会挣钱养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曾巩 位卑未敢忘国忧(一)

曾巩这个人行为很端正,为人忠厚老实,他的父亲有很看重他,所以呢曾巩就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生活负担。

1037年,曾巩十八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了。当他回到家乡南丰的时候,他的弟弟曾肇,后来在《亡兄行状》里头,回忆当时家庭的状况

无田以食,无屋以居,公时尚少,皇皇四方,营飦粥之养——曾肇《亡兄行状》

意思是说家里头,没有土地产粮食,供家里人吃饭,没有足够的房屋供这么一大家人居住。

“公”这里指的就是曾巩,说他当时很年轻。

“皇皇四方” 到处奔走。

“营飦粥之养” 飦就是稠的意思。

说为了给全家人每人弄一碗,稠的粥来活命,这个境况可是够惨了。这种境况持续了多年,所以曾巩的家庭状况,一直是在贫困线以下。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曾巩 位卑未敢忘国忧(一)

在1042年的时候,曾巩第二次进京参加科考,这次考试所不同的是,年长他十岁的哥哥曾晔。也一起跟他到京城去参加科举考试。

结果是兄弟俩双双落榜,这么一个贫困的家庭,俩个孩子都去参加科考,所以乡里人冷嘲热讽,回到家乡以后,有的人甚至做打油诗,来挖苦曾巩和他的兄长曾晔。这个打油诗是这样写的

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俩秀才,有似檐间双秀才,一双飞去一双来——丁传靖辑《送人轶事汇编》

就是比喻的曾巩和他的哥哥曾晔,说这哥俩到京城去参加科考了,怎么去的怎么来的,模样也没变,是身份也没变,这首诗作的很是挖苦人。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曾巩 位卑未敢忘国忧(一)

第二次科举考试失败以后,大概有六七年的时间,曾巩一直在家乡,很少出远门,除了和一些朋友交往之外,基本是把精力全部投入在了操持家务上,终于曾巩积劳成疾,身上的担子太重,所以就得了一场重病。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曾巩 位卑未敢忘国忧(一)

肺病,这种病在宋代来说,相当于绝症了,所以曾巩一度卧床不起,几乎丢了性命,非常幸运的是,他遇到一个姓刘的大夫妙手回春,医术很高明,把曾巩从死亡线上给拉回来了。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曾巩 位卑未敢忘国忧(一)

大约也是在这一年,就是1047年,由于他的父亲曾易占,给仁宗皇帝上书,谈治国的方略,突然接到朝廷通知——

———————————————————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视屏hhhhhhhh

喜欢的话,点个赞吧,求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