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书语话金陵

来源:二三娱乐

壹 清·多少楼台烟雨中

《红楼梦》|一抔净土掩风流

《红楼梦》书影

历史中的南京没有如今的高楼大厦,地铁高架。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永恒不变的是悲欢离合、功名利禄、爱恨情仇。也许这就是名著的魅力,过了五百年,甚至一千年,依旧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触动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南师随园校区

走在南京的每一条路上,总能感受到空气中的悠远宁静,这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是别的什么无法带来的。

地铁里的红楼

江宁织造博物馆、南师随园校区,人们试图在这里寻找红楼遗留下来的美好。地铁里的金陵十二钗壁画也时常让忙碌的人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一本书,一座城市,一个永恒。

《桃花扇》| 多少兴亡一扇中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残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 孔尚任

戏曲桃花扇

木心先生说过,《桃花扇》的文辞可以和莎翁媲美。流连诗酒的落魄书生,诗书琴画歌舞样样精通的秦淮名妓李香君,山河破碎,才子佳人,一段旷世传奇,一曲慨叹绝唱。

秦淮河畔的香君故居

虽然枝条很多,根却只有一条; 

穿过我青春的所有说谎的日子;

我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枝叶和花朵;

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随时间而来的智慧

  —— 叶芝

  现代·以史画金陵

南京城墙史话  那些绵延的永不倒塌的存在  

《南京城墙史话》从历史源流、明代城墙、清代城墙、民国城墙、当代城墙、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典故传说八个方面,揭示了南京城墙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灿烂的文化和高超绝伦的科技成就,展示了南京城墙丰赡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魅力,同时也客观地介绍了南京城墙在当代所经历的拆除、维修、保护和利用这样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老南京旧影秦淮  文字与影像的投影

六朝金粉,秦淮艳影;

虎踞龙盘,人文荟萃。

在叶兆言充满感情的笔下,秦淮歌女的命运,文人学者的风貌,紫金山的古树,玄武湖的碧波,抗战烽火,民间生活……南京在沧桑厚重之外,平添了亲切感和真实性。

350幅精挑细选的南京老照片,配以详尽而感性的文字解读,从各个层面对南京进行了直观的呈现,这些永恒的瞬间,使已经逝去的人物、风景、事件,鲜活地再现于眼前。

在叶兆言的文字里,在老照片的画面中,南京的过往,仿佛触手可及。

金陵五记 随笔游记

这本书是黄裳在南京当记者期间遍访这座古城的随笔以及与友人书信写出游的合集。因为有对历史的深厚了解,又有好文笔,所以这样夹叙夹杂历史故事的游记很好看。虽然整本书都在写南京。但笔调却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而有很大的不同。大致为三个时期,46年前,49年,以及文革后重游南京。比如,46年前,他拜访傅斯年称傅为先生,但49年后不仅不称先生,倒恶语相向了。再有一篇是他以记者身份,去探视当时已被关进监狱的知堂老人。这些都是很有一点意思的记录。

叁  现代·文化大观园

金陵竹刻 竹上芭蕾

金陵竹刻是中国传统竹雕艺术的重要艺术流派之一,竹刻艺人刀下的一深一浅是南京几千年来沉淀的韵味,雕出的作品堪称“竹上芭蕾”。

《金陵竹刻》以南京地区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为题材,全面介绍金陵竹派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与艺术特色,它从早期的质拙浑朴,发展为中期的典雅多姿,再嬗变为晚期的平浅单一,虽时有变化,但总体风格保持大体一致,在以雕刻再现书画的艺术趋向中,以浅刻、简刻独领风骚,以竹刻之意趣求笔墨之情韵,达到了竹刻与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

南京文化志 六朝古都 钟灵毓秀

千古金陵,雄踞江左,山环水抱,钟灵毓秀。六千年的开发史,二千四百六十余年建城史和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民国十朝建都史,孕育了崔璨夺目的地域文化,谱写了流传千古的文明华章。

《南京文化志》分为上下两册,从美术、音乐、戏剧、电影、曲艺等方面出发,回眸历史,追本溯源,探十朝都会文化特色之成因,察历朝历代文化流变之轨迹,求古今中外文化融合之征象,究南京方域文化发展之规律。

南京名人故居 史话文化灵魂之赋予

历史曾经无比眷顾南京。自今以溯,凡五千年,建业情怀,金陵风物,那些附着在历史虚境上的形声色意,所谓楚秦王气、南朝烟雨、赵宋残阳、明朝宫阙、天国风雨者,或托于古巷,或附于丘阿,或以诗表,或以词生。凡此种种,都在这座古城千年的皇皇之旅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文化意味,总让人们在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中细细品味出她撼动人心的魅力。

文案 /朱奕安 沈紫晴 程馨 狄纹舟

 排版/刘雨婷

 图片/网    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