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影评】也许我的使命是遇到伊森:《一条狗的使命》

来源:二三娱乐

好影评不追求时效性,都快下架了再发233


上个周末,我抽空去影院看了这部影片。我并没有养过宠物,正因如此,一个浅显易懂的标题,和一张温情满满的海报,足以驱使我放下作业奔赴影院。

也许这部电影里没有出现伊森的跌荡人生,没有出现第二次狗生里主人的泪水,没有出现第四次狗生里伊森发现这条狗是贝利的转世这些桥段,就是一部很一般的电影了,因为这部电影的剧情非常日常化。没有美国大片里的英雄情节,没有《千与千寻》里的奇妙历险,没有《你的名字》里的百般追寻,而是类似于《阿甘正传》里的平铺直叙。它靠的不是高大上的情节技法来抓住人心,而是用真实的事件传达出最一般,但同时也是最深刻的感动。

尽管人的一生中会经历非常多的事情,狗狗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但狗狗的一生只有屈指可数的十几年,它的一生全部都是你。这对于人来说,才刚到青春年华。可狗狗却需要在这短短十几年间遵守人类规矩,融入你的家庭,记住你的样貌。纵使贝利经历了一辈子、两辈子、三辈子,他最后还是一心挂念着伊森,在第四辈子被抛弃后什么都没有想,直奔印象中伊森住的那块田野。

我们之所以喜欢动物,是因为它们能做到我们做不到的事情。狗狗记住了伊森,一记就是几十年。换做是人的话,几十年前的玩伴,你们是否还如当初一般亲密无间?

电影一直围绕一点——这只狗的使命展开。平心而论,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假命题。生物体本身没有使命,你出现在世界上是一个由不得争辩的事实,并非有备而来。而谈及使命,不过是在你需要或打算做一番事情时,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当你饿肚子时,你的使命就是努力挣钱解决温饱;当你衣食住行没问题时,需要追求精神提高的时候,你的使命就是上学、用功读书;当你翅膀硬了,能承担社会责任时,你的使命就是照顾老幼、给人类种群创造价值。(经典的生物学观点233)那么,一条狗来到世上,如果并不是成为宠物,它仅仅完成养活自己与繁殖后代的使命即可。可是,成为宠物狗,意味着更多。

都说狗是有灵性的动物,不然贝利不会在火灾中叫醒伊森,不会认识去伊森家的路,不会从仓库的角落里翻出橄榄球和已经老去的伊森玩,更不会找到汉娜并把汉娜带回伊森身边。它,可以说是完美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找到伊森,并且帮助伊森找回年轻时的记忆与快乐。可是尽管这样,作为一条狗,它还是会有东西不理解。当年轻的伊森在因腿伤失去奖学金后,整个人十分低落,对汉娜说“我们分手吧。”时,贝利“有时候我觉得人类很复杂,他们总是做出我无法理解的事情”,就是个生动的例子。不过,一只狗其实不需要理解人心的复杂,它只需要通过鼻子“嗅”出主人的心情好坏,相应地伸出舌头或者叼起橄榄球就行了。因为人对人付出不一定获得回报,但人对狗狗付出,一定会被当做是朋友一般看待,所以作为一条狗,想完成使命也许很简单。不过,当一件简单的事,搁到几十年以后仍然坚持如初,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了。所以当片尾那一幕,贝利的转世可以跳过伊森的后背接住橄榄球时,宠物与主人的拥抱才那么震撼。

"Where did you learn that!" 跳马成功后,伊森惊讶道。

"汪!"

"Bossdog?"

"汪!"

“Bossdog!”

“汪!”

"No way! B...Bailly?"

"汪!"


再来看看伊森。人生赢家般的青年:有奖学金,有女朋友,有热爱的事物,被一场火灾带走了奖学金与房子,原本光辉的未来不复存在。假如当初在二楼时他的动作再快一点儿,或是舍弃贝利好让自己下去,生活便不会大转弯。可是,在逃生的紧要关头,他最后一个逃生之前,先把贝利送了下去。

在他眼里,狗至少是跟自己同等重要的,甚至超过自己。

事后,他也并没有因此记恨贝利,在贝利临死前泪眼朦胧地陪伴着它走完最后一程。也许正是这样正直的人,才能在影片结尾享受“幸福回流”吧。当结尾中,伊森、汉娜和贝利相隔数十年再次相聚,我想伊森在人生转弯后本不应该有的孤独,都得到了化解。

看完了电影,作为一个潜在的爱狗者,其实也没有感受到一种想养狗的感觉。因为狗是一位家庭成员啊,现在自己连女朋友都不会照顾还怎么和它相处啊。尽管人与动物会少很多套路,付出总会有回报,但它本质上相当于一个人啊。

最后,相信每条狗都能找到自己的那个伊森,然后快快乐乐地在田野起伏的麦穗中奔跑,叼着橄榄球扑到伊森怀里。

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

最近更新的比较勤,关注我,来看看我最近拍的照片、写的影评,怎么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