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很多书里写过死亡,而这部里边写的死亡不一样,把死亡写的客观、冷静,不着感情,却让读者难以承受,并且是重复上演……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听这作品名字就感觉是很大很厚重。而小说正是讲述了一个叫富贵的老人,在经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下,从青年到老年的悲惨人生路。
开篇讲述富贵还是一个地主少爷,胸无大志嗜赌成性,把家产输光落得一贫如洗,父亲因此生病且丢掉性命。在这穷困之际母亲病倒,富贵去城里求医,途中被国民党部队抓壮丁,一年多后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时才知道母亲早已离世,妻子艰难养大一儿一女,女儿因为生病成了哑巴!
小说读到这里本以为富贵家人团聚,艰难困苦应该过去了,会开始幸福的生活,然而真正的悲剧才开始依次上演。
妻子家珍因为营养不良得了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有庆因为和县长夫人的血型相同,为了救县长夫人被抽血过量而死亡;女儿凤霞与城里人偏头的二喜结婚,产下一男婴苦根,因大出血死在医院;家珍因两个孩子相继死亡,受不了打击三个月后离世;随后女婿二喜因工作出差错被两块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因此随富贵到乡下生活,乡下生活太苦,富贵下地干活前给苦根煮豆子吃,从地里回来苦根因吃豆子撑死。
这一次又一次的死亡被富贵经历着,余华把这一次接一次的死亡写的非常客观冷静。作为读者我却被这客观冷静一次接一次的冲击。让我有扎心的痛,似乎是噬心的虫子一点一点地钻进了心里,几次合上书本不愿读下去。
似乎是一个会游泳的的人在海边游泳,一个大浪猝不及防的打来,呼吸不得,等浪过去还没有正常呼吸呢,接着又来一个大浪,浪一波接一波……
通篇读完想来,这不仅仅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而是对苦难的承受后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正如作者余华所说: 《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