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希特勒”是如何炼成的——仅需5天!

来源:二三娱乐

文/小马锅

浪潮:独裁从未远去

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小故事。(电影设定,真实故事发生在美国)

赖纳•文格尔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

对于自由散漫的学生们来说,任何课程都只是为了学分而上。他们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有的学生认为法西斯主义已过去多年,不可能死灰复燃,为什么还要一遍一遍的重复教育,这是前人的过错,这不是我们的责任!

于是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来一个不一样的玩法。文格尔跟学生们达成一个共识,在接下来一周的实验中,他将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必须称其为文格尔先生。学生们最初抱着玩乐心态表示同意并参与实验。

后来,文格尔提出了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给大家灌输集体主义,学生们竟然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他们抖擞精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此时所有的人都开始踊跃发言,贡献自己的想法。他们给这个团体命名为“浪潮”,设计标志、建立网站、印刷海报,还设计了一个标志性的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

学生们有点亢奋了,他们自觉组织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把“浪潮”的标志涂到大街小巷,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爬上市政府大楼。

“浪潮”成立仅仅5天便风靡了整个校园,服从、纪律、团结、共性,整齐划一的服装和步伐,不随波逐流,就会被“浪潮”孤立或淘汰。个性和怀疑在这里不受欢迎,一个领袖、一个“浪潮”、一个目标。

“浪潮”开始显示出力量、攻击性和排外性,帮助内部弱小,打击异化,甚至霸占溜冰场和体育馆,非“浪潮”成员不得使用,大家已经如痴如醉投入“浪潮”之中。其中就有一名狂热的学生,烧掉自己所有的名牌衣服,网购手枪,主动去做文格尔的贴身保镖,誓言要时刻保卫他们的“元首”。

“这几天的生活十分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分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一位学生的体验感悟中写道。

影片末尾,“浪潮”的元首文格尔先生,像一个复活的希特勒,发表了一通疯狂的政治演讲。

“德国近年来每况愈下,我们是全球化的输家,但政府却告诉我们,努力干活才是摆脱危机的唯一办法。那些政治家根本就是经济动物的傀儡。失业率必须下降,我们还是出口大国,但实际上,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恐怖活动是现今最大的威胁,而恐怖活动正是我们自己,通过散布不公正而一手造成的,当我们把自己的星球一步步推向毁灭的时候,那些富人却在一旁摩拳擦掌,建造空间站,还想从高处来欣赏这一切。”

他在台上振臂高呼,台下的学生如入癫狂,甚至围攻自己的同窗好友不惜将绑上“断头台”以来惩治叛徒,彻底暴露出暴徒的疯狂。

最后当文格尔宣布结束实验,学生们满是惊愕不解,恍如隔世,极不情愿。那个沉溺其中、一直渴望组织发展壮大的学生因为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彻底崩溃而吞枪自尽。

教育一个具有自由、民主的坚定理念,在任何情况下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可能需要20年;而培养一个纳粹分子,却只需要5天,这就是《浪潮》带给我们的警示。到底是什么令到人们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极权组织中去,甚至不惜牺牲个人自由?“平等主义”的幻觉。

弱小、强悍、受到欺凌或欺凌别人的人都可能团结到专制的旗帜之下:弱小的希望强大,强悍的希望更加强悍,每个人都能从组织那里获得认同、安全和归属的感觉。于是,懦夫成了拔枪欲射的怒汉,温文尔雅的处子也会狂热地挥手敬礼。在“平等主义”的幻觉,大家都变成了无意识地行尸走肉,麻木、嗜血、狂暴。

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狂暴的小野兽,都有一颗独裁专制的种子。独裁专制,从未远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