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与不喜欢总是基于这样那样的前提。
“学长学姐不喜欢我”。最近有一个小小的感悟:能力强的人不一定能走到最后,因为总有些东西比能力更重要。
一个学妹参加学生会的面试失败了,心情有点低落,来找我聊天。
在我印象里,她原是一个能力不错的女孩,做事挺积极主动的。我问她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没能入选,她说:“部门的XXX学姐不喜欢我。”
听到这个回答,我停顿了一会儿。
喜欢与不喜欢一定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基于这样那样的前提。
而且很多的面试选择,不是喜欢就好的,更重要的是合适。就像恋爱和婚姻,恋爱可以是纯粹的喜欢,婚姻大多是综合考量了种种因素的权衡,合适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所以我总觉得,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失利归因于他人,有点带情绪了。
“学长学姐不喜欢我”。恰好和室友也聊到了这个问题,作为面试官,她们说:给人舒适感很重要。
一个爱笑的新生和一个板着脸的新生,自然是选择那个爱笑的当自己的部员。微笑是一种友善自信的表现,不知不觉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学长学姐自然是希望找一些好相处的学弟学妹和自己共事。
记得室友还说过一句话:“我比较喜欢看起来乖一点的学弟学妹。”
我深感认同。不带刺,不具攻击性,不给人压迫感的与人交流的能力才是真正厉害的。
再言之,大一新生的能力基本是在一条起跑线上的,所以“诚恳”,“认真”,“谦虚”往往成为了更重要的因素。
“学长学姐不喜欢我”。对一个人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是由沟通决定的。
开学以来,常常有学妹找我聊天,问一些问题。刚开始,出于热情,我都会一一耐心地尽我所能回答。
日子久了,我竟有点区别对待了。
遇见那种一有问题就找我帮忙,然后我耐心地回答了许久,却没有收到半点回复的,我真的挺心寒的。一次两次甚至三次,我可以理解为她或许很忙,或许是忘了。可是次数多了,我会认为是一个人的社交礼仪有问题。
别人帮你是情分,不是本分啊。
就算不说“谢谢”这样有点客气成分的话,起码回复一个“好的”,让我知道我的答复她收到了,而不是我对着微信自言自语。
当然也有一些特别懂礼貌的学妹,有疑问和我交流,我都会分享一些自己小小的不算成熟的经验,然后彼此沟通,这是一个挺愉悦的过程,大家都能得到一些成长与启发。
次数多了,会本能地更愿意和后者多聊一些,这是人之常情吧。
找人帮忙很正常,不过前提是你值得帮,最基本的就是要有礼貌。
“学长学姐不喜欢我”。这是一个社交软件使用很频繁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线上交流几乎超出了线下交流。
于是,社交技巧也显得尤为重要。
看到过这样一个公式:成功的沟通=38%的语调+55%的表情+7%的语言。
面对面交谈时,同样一句“你在干嘛”,配上不同的语调与表情能表达相反的意思。
当交流越来越多地依托于微信,QQ等软件,为了更加准确地表达意思,传达情绪,我们往往也需要一些表情包之类的附加物。
一句“你在干嘛”,配上一个可爱的表情包会让接收者的心情好很多。
同样地,多一些“谢谢”“比心”“么么哒”这样的表达能让交流轻松一些。
“学长学姐不喜欢我”。有人会认为,说“谢谢”之类的话会显得生分。
可我还是觉得,一些该有的情绪表达是不能省略的,因为省着省着就会发现不太对劲。
帮我们的人需要感谢,爱我们的人也需要被肯定,让他们觉得这种爱是相互的,我们也在爱着他们,而不是某一方的单一付出。
对于过于亲密的人,我们或许说不出“谢谢”这样的话,但要有一个反馈。
很多时候,那些看似形式的东西其实是在帮我们更好地相处,让彼此的感情更加稳定,不论友情,爱情,还是亲情,都是如此。
高中班主任讲过她和弟弟之间借钱写欠条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
白纸黑字,是一种证明,也是一种提醒。有了这个证明,就不太会纠缠不清,该还多少,该何时还都明明白白,免了很多猜忌,其实是在保护彼此之间的情谊。
以上。
愿我们都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学长学姐不喜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