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不论如何不好,潜心于内,善自用功。
即便光阴磨人,年轻人追求真理的精神,当如英国文学家Tennyson《雄心》中描述的:光阴与命运颓唐了几分壮志,终止不住不老的雄心,去努力、去探寻、去发现、永不退让,永不屈服。
马克斯·韦伯的一句话也是足以勉励:灵魂不经过寂寞和清苦之火的锻打,完全炼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来。
在我看来,所谓寂寞和清苦,是学修时代最富尊贵的挑战,充实而悲壮。即便如是,正如上午在课堂所言,知识充实自己心间的感觉虽然很棒,但更无法容许自己灵魂无法安放的困窘。从而,更加希求中国古人宋代刘克荘所说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境界:读书众壑归沧海,下笔微云启泰山。博大、精深;稳定,优雅。
曾几何时,小衲也著怀着高远的梦想,游历书山学海之中。暮然回首时,原来知识的积累与哲学体系的建构,并非生命终极的归宿,更不是灵魂的安放,赖以为基础的坚实平台。
必須得透过培养密集禅修训练,才能习惯成自然,帮助去除人我之見、粗重习气,从而建立安定、祥和的心灵。就应如之前我分享过的一段话所言:人生的脚步,常常走得太匆忙,所以我们要学会,停下来笑看风云,坐下来静赏花开,沉下来平静如海,定下来静观自在。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心灵静极而定,刹那便是永恒。正念永远相续。正念当下,当下便是永恒。
(作者系当阳玉泉禅寺方丈)
图:当阳玉泉禅寺